二、实词
1. 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 一词多义
(1)东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a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
4. 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用作动词,渺小的像)
(11)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三、文言句式
1.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状语后置)
3.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4.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5.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6.客有吹洞萧者(定语后置)
7.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9.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1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
1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判断句)12.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判断句)
13.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1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15.相与枕藉乎舟中(状语后置) 16.托遗响于悲风(状语后置)
四、阅读《赤壁赋》三、四段,完成1—7题。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槊:长矛。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下面。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藏:宝藏。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缭绕
2.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哀吾生之须臾
3.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来是一世的英雄啊,现在又在何处呢?
C.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江水是这样不停地奔流,但其实没有流走。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4.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慨叹人生无常。 D.借曹操自比, 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5.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 项是
A.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B.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 D.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
6.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B.作者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第一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 段人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
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7.填出下列各句的作者:
甲:月明星稀,乌鹊南飞____________。 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_______。
1.B 2.C 3.A(此句应译为“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4.C(此时,苏轼被贬谪居于黄州,心情压抑,但又能豁然释怀,希望朝廷能重新起用自己,这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反映在作品中,作者只能慨叹人生之无常。)
5.A(作者主要感情是慨叹人生无常,因而他的眼中景胸中情都是感情的客体,由变与不变来比喻自己的身世。) 6.C(不是“埋下伏笔”。) 7.甲:曹操 乙: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