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3)

2018-07-16迟子建

  当我们想起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美国经济大萧条时,罗斯福总统号召失业工人在全国各地大规模植树;想起四十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各地被同盟国炸得到处是弹坑,阿登纳上台后首先动员每一个德国人在每一个炮弹坑里种上一棵树;想起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全民砍树大炼“钢铁”,六十、七十年代大量林业工人拿着锯子、斧子开进吉林、黑龙江原始森林滥伐;想起直到上世纪末我们才提出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的国策,不免感到深深的忧伤和痛楚。我们自己的过失,给当代和后代子孙造成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决非短期内可以弥补。

  文学是智慧的明灯,它任何时候都不能闭着眼睛。它有责任揭示我们的失误和伤痛,以激发切实救治的行动。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二

  如诗的语言,所带来的美感,从前只记得读普希金的小说时才有的美感,又回来了。

  读完之后,又稍感觉缺少一种历史的厚重。可能这本书本来就同一股轻轻流淌的小溪,清爽而幽远吧,毕竟好久没有读过这么美的小说了。可以说这本书是以奇来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书中描写的鄂温克人的生活在自己读来,就好像读来一个远方阿拉伯的故事一般,没有随着故事的进展和角色爱恨情仇的感情波折,真的达到了听一个老奶奶讲故事的效果,自己便是那个静静聆听的孩子。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第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在小说中,迟子建“化身”鄂温克族最后一个女酋长,讲述了一个弱小部落的生存故事。小说在《收获》杂志上登载以来,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热切关注,被媒体称为“最值得期待的书”之一。

上一篇:季羡林月是故乡明赏析下一篇: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