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作品的文学特质(2)

2018-07-17迟子建

  他们在小舞台上出神入化,在大天地中富有张力,对我们应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安放个体心灵的问题提供了启示。上午场结束前,迟子建表达了对于上述评论的个人见解。同时,作为一个细腻的女性作家,她认为小说要有细致入微的细节,否则便是只有骨骼,没有血肉。

  在下午的论坛中,张箭飞教授的发言为我们了解迟子建的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她提到,迟子建具有对植物敏锐的直觉和关注,其书中描写的植物之丰富,足以使她的作品成为自然教育的教科书。

  继而王均江副教授从理性、启蒙、进步和进化等现代性概念出发,谈到了“文学何为”的问题。他评价迟子建在作品中表现的对死亡的敏感其实是天赋中对生活的爱,体现了对现代文明的思考和构造。紧接着李莉教授谈到了意象。

  她以《逝川》为参考,剖析了月光、白雪、雾霭等意象背后蕴涵着的深厚美感与情感,这些富有苍凉感和诗意的意象,都在迟子建温情的小说中以玲珑之眼坦然述说。接下来,梅兰副教授在技术审美与诗意批评的层面分析了戴锦华的作品——其文字中寓言式的注解使情感得到强化;而情绪上拆分、心理上杂糅的硬性批评则更添可读性。

  下午第二场开始,魏天真副教授就指出,现实对写作者的压抑与胁迫造成了当下作家的“非完成”状态。结合《群山之巅》,她觉得某些本该展开的情节戛然而止。之后,谭杉杉老师用镜与灯来比喻戴锦华的电影寓言。

  从折射光线到感知光线,戴锦华从电影出发、从东方之境出发,以有逻辑和诗意的思想来寻求中国独特的现代化。最后,戴锦华讲述了对人生经历、左派与右派、媒介还有死亡的看法。她认为这个世界应该被改变,也愿意做文化战场的工作,并对年轻人寄予厚望。

  “不要低估文学的力量。”本次论坛虽然结束,但在创作中,“苍凉与诗意”这种“铤而走险”的表达仍然意味深长。这样的笔墨以一种超越精神揭示了人性独特的本质,从作品的肌理中触动了我们。

上一篇:迟子建《听时光飞舞》下一篇:迟子建:鸭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