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春夜喜雨》诵读要点有感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读《春夜喜雨》诵读要点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读《春夜喜雨》诵读要点有感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唐诗最为突出。诵读唐诗,不仅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文化素养,还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文学气质,还是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的重要标志。所以,把握诵读诗词的节奏尤为的重要。
在诵读古诗时,因为古今读音的变化,即使是用最标准的普通话,也不能最佳的体现出诗的本身气质。因此,节奏是朗诵一首诗与否的重要因素,是朗诵的的灵魂所在。
五言律诗,是诗中节奏最强的格律诗,把握好五言律诗的诵读节奏,就能更好的诵读其他的诗。
按孙老师给《春夜喜雨》标示的基本节奏,才知道五言律诗的节奏有“语音延迟单位时间”“破义顺节”、“诵读情感”等等的要求。并且,对于诗的节奏划分和情感,这两个要求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语言延迟单位,主要作用于不能连成词的字或词组之间。然而,破义顺节,就是调整字词固有的含义,目的是为了使整首诗达到和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诵读者情感的融入。虽然,整首诗的大概节奏有了,内涵也表露无遗了,可是,如果加入诵读者对诗理解的情感,那就是对一首诗最准确的诵读了。
按照孙老师的诵读古诗的方法,我们可以试着对杜甫的《春望》作出如下分解: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1]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3]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4]
说明一:整首诗的节奏。按语言延迟时间和破译顺节的要求做的划分,还是蛮简单的。就是按照字词的意思分开的,就是在化分[2]时,“花”和“鸟”是单个专有名词,可它们是之后拟人化的“溅泪”、“惊心”的主体,也是为了整首诗的和谐。所以,就把它们划分在一起了。
说明二:情感色彩部分。《春望》这首诗,从“国破”、“烽火”、“家书”等词就可以看出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对于国破家亡的悲伤情感。具体来说:首联,一个“破”字,使人心神暗淡,一个“深”字,使人悲伤至极。国家沦陷了,即使山河还在,但遍地的乱草和林木,就渲染出物是人非的伤感。颔联,把“花”和“鸟”拟人化,进一步说明了对于国破家亡的感时伤世。颈联,“烽火”和“家书”,充分说明了,在战乱的背景下,强烈的思念家人的情感。尾联,为国家的灭亡和家人的思念所致,使得诗人又为自己的急速衰老而哀叹。
拓展阅读:《春夜喜雨》赏析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读《春夜喜雨》诵读要点有感】相关文章:
1.读春夜喜雨有感
3.诵读《采薇》有感
4.诵读地藏经的要点
6.春夜喜雨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