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

2021-02-23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3

  一、课文说明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远望所见及其深刻的感受,激发人们积极进取。

  第一、二句,描绘黄昏夕阳西下时,山河苍茫壮阔的美丽景色。用“依”和“尽”来表现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的状态;后两句写所见的壮丽山河,抒写诗人的感受。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上两句景物描写更丰富的内容。全诗画面宽广,景色壮丽,具有阔大雄浑的气势。诗中的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生字卡片、配乐朗读带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学生背诵古诗,教师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二)学习古诗,体会意境。

  1.教师范读古诗。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从古诗中找出生字自由认读或与学习小组间的同学互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学生读古诗(集体读、分男女读、小组读、指名读)巩固生字的读音。

  6.结合挂图,体会意境。

  边指导学生看图边讲述:一轮红日傍着山巅逐渐落下去了,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奔腾不息流入大海,要想看到很远的地方,那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7.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

  (三)朗读古诗,读中悟韵。

  1.指导学生断句,读出韵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教师范读,播放配乐朗读带,引导学生反复按照朗读古诗的节奏,整体感知古诗语言轻重音,语速语调,节拍停顿的变化形式的节奏美。

  3.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读古诗,(自由读、互读、指名读、赛读、配乐读)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4.指导学生想象画面景象,背诵古诗。

  (四)作业。

  有韵味地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生字,培养兴趣。

  1.出示生字卡片:白、日、目、人、入、千。

  2.读准字音:这些字中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

  3.记住字形,你会其中的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用形象记忆法记“日”,先让学生认识“日”最早的写法“☉”;熟字记忆法;“日”字加撇就是白,“日”中加横就是“目”,“十”上加撇就是“千”。

  4.指导书写:

  ①弄清笔顺:

  白:

  日:

  目:

  人:丿人

  入:入

  ②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

  ③学生书空生字,强化字的笔顺。

  ④学生在写字本上练习描红、书写。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4

  一)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师:老师知道小朋友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画一幅画。

  (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高山、黄河、夕阳、鹳雀楼、诗人,每画一种,都让学生说出画的是什么。)

  师: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一段话?

  生:早晨,一位老爷爷来到黄河边散步。

  生:一天傍晚,一位老爷爷来到黄河岸边看风景。他看到黄河两岸的花儿都开了,非常美丽。

  师:你编得真好!像个小作家一样!老师也想编一段,行吗?

  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那么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生:可以用望远镜!

  师:这是个好办法,不过那时候还没有发明望远镜呢!

  生: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

  师:这座楼的名字叫鹳雀楼,登到哪一层呢?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把诗人画到鹳雀楼顶层):我们来试试,哇!真的看到了!那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师: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课件出示课文)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生:我会背!(不少学生跃跃欲试)

  师:谁会背这首诗的同学举手给大家看看(大部分学生举手)真了不起!谁想背给大家听听?

  (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师抽二生背诵)

  师:你们都是个好学的孩子!这么多同学已经学背这首诗了,可是还有一些同学不会怎么办?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二生主动上讲台指课文领读)

  (给优生表现的机会,使快生吃饱,慢生吃好。)

  (二)师生竞赛,朗诵古诗

  师:两位小老师教得很认真,大家读得声音也很响亮,老师想和大家比赛 读这首诗好吗?

  生:行!

  师:那老师先来吧!请同学们做评委。

  (师配乐朗诵古诗)

  生(鼓掌):给老师打一百分!

  师:谢谢同学们!大家为什么给老师打满分?

  生:因为老师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儿?

  生:老师的声音很响亮。

  生:老师还加上了音乐!

  师:你们读的时候老师也给你配上音乐。

  生:老师有的地方读得快,有的地方读得慢,“白日”连起来,“依山尽”读得很慢,“黄河”这儿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个字都读得很重,“欲穷千里目”声音最高,“更上一层楼”这一句读得一个字比一个字高,就象在上楼梯一样。(师边听边在诗中画出停顿符号,着重号)

  生:老师还带上了表情读!

  师:没想到老师的秘密都让你们发现了!下面给大家一点时间练习一下,一会儿和老师比赛。

  (学生积极练习后,配乐朗读,与老师比赛,绝大多数学生学生已经能背诵)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给你们打一百二十分!

  (教师机械地范读,不利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设计一个师生背诗比赛的活动,调动了学生读诗背诗的积极性。让学生评分,找出老师背诵优美的“秘密”,通过自主探究,在评价中学会了朗诵古诗的技巧,如:节奏、表情、音高等。)

  (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师: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屏幕上显示的课文中,红色的生字娃娃都在什么地方?它们分别长什么样子?

  (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定位联想,运用定位联想识字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记忆的时间,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然后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分开读、师生竞读等形式巩固记忆生字。)

  师:学习了生字,我们一起去登鹳雀楼怎么样?

  生:好!

  师:不过,“鹳雀楼”上的每一层都有“老虎”在把关,每只老虎背面都带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谁想做打虎英雄请到讲台前面来。

  (四)登高望远,想象说话

  师(做远眺姿势):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站在鹳雀楼最顶层,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美景?

  生:我看到了远处有青青的小草,美丽的花儿,草地上还有一群可爱的小绵羊。

  生:我看到了远处有清清的小河,河里还有一群小鱼在快乐地游泳。

  生:我看到了远处有一座学校,小朋友们在操场上做游戏。

  (想象说话练习,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师:我们的祖国景色这样美好,让我们一起来唱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歌吧!

  表演唱《我爱黄河,我爱祖国》

  (五)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首新的古诗《登鹳雀楼》那么.除了这首古诗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古诗?我们进行一次男女背诗比赛。

  (立刻有好多学生举手要求背诵)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背诵这一首古诗,而要把本诗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是展示本领的一个好机会,学生兴趣盎然,高潮又起。)

  生:《锄禾》……

  生:《梅花》……

  生:《回乡偶书》……

  生:《易水送别》……

  生:《毕业诗》—“今天是我最后—次站在这里……

  众生渐齐:“和老师小朋友在一起,我是多么欢喜!再过几天我就要升人小学,做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写字多么神气!敬爱的老师,亲爱的阿姨.三年前,我第一次来到这里,玩具扔满地……”

  (学生群情激昂,背诵熟练而投入。)

  师:小朋友,你们背得太感人了,老师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告诉老师,这首诗是谁教你们的?

  生(自豪地):幼儿园的`老师!

  师:幼儿园老师真伟大!你们很爱幼儿园的老师,把自己的感情放在诗里面了,所以才背得这么感人,是吗?

  生(异口同声):是!

  师:老师还有—个感受.那就是这首诗写得也很好!我们前面背的是古时候的诗人写的古诗,这一首就是现代人写的——

  生:新诗!

  师:请小朋友们说说,这位诗人为什么会写出这么好的诗?

  生:因为他喜欢老师!

  生:因为他读的书多!

  生:因为他还会背很多古诗!

  师:对!这位诗人不但喜欢老师,了解小朋友的心情,而且他曾经读过许多书,背过很多古诗,所以,现在他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来。有一句话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有一句话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唐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像我们这样聪明的小朋友如果会背很多唐诗,将来一定也会写出很多好诗,说不定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呢!以后我们还会经常开展这样的背诗比赛,看看谁背的古诗最多!

  (学生跃跃欲试.信心十足地下课)

  (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背诗比赛仅仅是一个展示的过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诗,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课外,而小结时教师的拓展延伸必会在学生中掀起一股背诵古诗的热潮。)

教学反思:

  背诵《毕业诗》一幕是本节课上出现的一个最精彩的场面。刚开始,我还没有听清学生们背的什么“古诗”,渐渐地,我从孩子们那饱含深情、依依不舍的表情中明白了:他们在背一首离开幼儿园时向幼儿园老师告别的《毕业诗》。诗写得很感人,孩子们背得更投入,我听着,不禁眼睛湿润了:学生足足背了近五分钟,我为孩子们的记忆力折服,也为幼儿园老师下的一番功夫暗暗赞叹。

  然而仔细深究,很显然,这是—首现代诗,与我前面提出的“背古诗’要求不符。如何对学生们无意中出现的精彩一瞬进行合理评价.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多背古诗?在欣赏学生背诗的同时,我在脑中想好了引语。以赞美学生的背诗感人,来启发引导学生明白首先要投入感情,才能背好诗,写好诗。然后.委婉地告诉学生这是一首新诗,要学生自己去探究:为什么诗人会写出这样好的诗?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主要是诗人脑中积累了大量的古诗,又对老师和幼儿园充满了感情。感情和积累,这就是写作的技巧。然后,老师引用熟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来激发学生背诗兴趣,并以开展古诗竞背等活动,鼓励学生多背古诗,强化积累,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特点。本节课使我认识到:巧妙的引导,正确的评价,不但使学生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超越、升华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上一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翻译-赏析下一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