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是《登九峰楼寄张祜》是杜牧与张祜同登九峰楼。杜牧有感而发写下的。
登九峰楼寄张祜⑴
百感衷来不自由⑵,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⑶。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⑷?
谁人得似张公子⑸,千首诗轻万户侯。
【注释】
⑴九峰楼:一作九华楼。清《一统志》云:“池州九华楼有二:一在贵池县九华门上,唐建;一在青阳县东南二里。”张祜,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初寓姑苏,后至长安,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卒于大中年间(849年以后)。据《云溪友议》载:白居易长庆(821-824)年间为杭州刺史时,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试题《长剑倚天外赋》、《余霞散成绮诗》,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公元845年(会昌五年)秋,张祜来池州看望任池州刺史的杜牧,二人诗酒相会,意气相投。杜牧也听说过当年白居易重徐轻张之事,颇为张抱不平。此次别后,杜作此诗寄赠张祜。
⑵“百感”句:江淹《别赋》“百感凄恻。”《宋书·乐志》:“忧从中来。”《隋书·房陵王勇传》:“一事以上,不得自由。”前二句是因果倒装句,意谓黄昏时听到号角声从城楼上凄厉地响起,引起人百感交集。《东岩草堂评定唐诗鼓吹》曰:“入手劈将有感于中不自由作起,真有一段登高望远、触景兴怀、情不自已之况。”
⑶三四句言面对昔日同游的碧山芳草,心中有说不尽的离思别恨。屈原《九章·思美人》:“吾谁与玩此芳草?”
⑷五句以目不见睫比喻白居易不识人才,六句称颂张祜诗艺高妙,有道在身,无须他求。这是为朋友抱不平,也是安慰。
⑸得似:能像,能比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