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应朋友滕子京的邀请,为重修岳阳楼写的一篇“记”。
从《岳阳楼记》看范公作文的机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文不仅是语言表达技巧,更是为文者智慧的一种展示。从《岳阳楼记》的行文过程来看,就表现了范仲淹的某些作文机智。《岳阳楼记》可算是范公所作的一篇“命题作文”,是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而成就的,实乃遵嘱之作。全文虽说仅有360个字,但文理结构的“起承转合”,文势波澜的起伏跌宕,文思相扣的缜密紧凑,文旨抒写的“后无来者”等等,禁不住让人赞不绝口。
《岳阳楼记》第一段,简明交代作“记”的背景及缘由,完成了作文点题的开篇布局。接下来进入到文的主体内容上来,但对范公来讲,写作《岳阳楼记》一文的主体内容似乎有些为难,特别是就“岳阳楼之大观也”而言,因为这困难是明摆着的:“前人之述备矣”。无论范公如何描写“巴陵胜状”,那都是很难超越“唐贤今人”的。以岳阳楼为话题的诗词歌赋等名家名篇早已被滕子京在重修岳阳楼之际几乎全都镌刻其上了,所以范公在正文主体内容一开始提笔描绘了“巴陵胜状”几笔之后便迅速搁笔,即以“前人之述备矣”作结,不再就“巴陵胜状”继续写下去了。从这里就充分看出范公作文的机智――自知之明。
于是范公便笔锋一转,依据岳阳楼所处的地理位置以交通之便利为新的起点,将迁客骚人引了出来,这样作文的路径一下子就豁然开朗,进而范公饱蘸笔墨,就迁客骚人的登楼所见之景(览物)进行了酣畅淋漓的描绘,并抒写了其所生之情(览物之情)。静观范公笔下的览物及览物之情,是做了精心的聚集归类和对比对应的。这种“景”与“情”的两两对照再次体现了范公作文的机智――牢牢地“牵”住了读者的思维之手,制控了人们的阅读眼球,此乃其一。另外,借写迁客骚人之“览物”竟然在无形之中弥补了上文描写巴陵胜景难以为续的缺憾,这绝不是作文的技巧所能诠释得了的。
之后,直到范公详解“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构成一个高层次的鲜明对照时,人们似乎才又一次感受到了范公作文的机智――原来前文为迁客骚人泼墨绘景记情是便于后文为揭示“古仁人之心”所作的铺垫与对比;更重要的是范公对于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之“情”所作的“肯前否后”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古代文人一贯所遵从的“文以载道”的作文原则,这也正是范公的这篇作文成为千古名篇、不朽杰作的核心价值之所在;还有一点最不易为人所觉察的,那就是范公于作文中隐含着对好友滕子京的无声胜有声的暗暗称颂――滕子京才是具有并实践着“古仁人之心”的伟丈夫。
诗言志,诗文同理。《岳阳楼记》一文最后的点睛之笔――“微斯人,吾谁与归?”无疑是再一次精彩地体现范公作文的机智。正是这一笔就将范公自己融入到了作文之中,彻底避开了自己作为一个局外人――旁述者的嫌疑,掷地有声地表明了自己做人的观点、立场和志向:向好友看齐,以好友为楷模,与好友志同道合,一起去做一个具有 “古仁人之心”的人。以此来鞭策自己,同时也号召并激励世人。
纵观范公在《岳阳楼记》中所表现出来的作文机智,也许能给予人们这样的启示――是做人让作文充满着智慧,是作文彰显着做人的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