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浪淘沙、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札记

2018-07-13古诗

  一、关于教材——行走字里行间,赴一个超尘的邀约。

  一直以来都喜欢古的言语,太美,太好,喜欢《诗经》的信手拈来、喜欢乐府的脱口成章;喜欢魏晋的狷狂、喜欢隋唐的豪迈;喜欢楚辞的浪漫至天马行空、喜欢元曲的俚俗到市井闲谈;喜欢李太白的泼墨、杜工部的蹙眉、王维的疏离、义山的隐涩……太多了,多到不能言语。

  只能说:都好。

  古人留下太多隽永的语句供后人咂摸,这些句子意味深长辞令清减,就好像是孩童时代嘴里的一枚咸甜微酸的话梅,小小的一粒。却可以供我们快乐很久。《古诗二首》包涵着两位大师的作品——白居易的《浪淘沙》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唐一宋、一平直清淡一生趣盎然。想起《浪淘沙》在我手上的时候,不是四七二十八个普通的字,而是厚厚的一沓——白居易的六首,刘禹锡的九首。“白浪茫茫与海连”的这首是白居易的诗,却不算是六首里面最好的,到底也不算是最为贴切的,众家史料都不约而同地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地论证到这是首不折不扣的怨妇诗。编者将其纳入北师大新世纪版第九册“水”这组课文中,应该是想表达水的多样。好在此诗诗意虽淡到底言语够白,最平淡的文字最简单的词语给作者眼前全景摇了一个数分钟的长镜头:水天相接、白浪茫茫、平沙浩浩、博大壮美、浩瀚飘渺,若说站在黄河边看奔腾喧嚣的江河可以片刻之间激情澎湃的话,那么站在这里却只有顿生妥意了——仰其高,天地磅礴之博伟,俯其下,人事蝼蚁之虚渺。面对自然之力,人只能是无能为力的。诗人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却又转念一想,时间如一张零号砂纸,总是不疾不徐永不间断地打磨世间一切,连这如此浩瀚的东海最终也会被时间磨蚀地蜕变成桑田,还有什么是不会改变的呢?这是诗人和编者想告诉我们的至理名言。这首诗前两行意思浅显明了,后两行意境比较深远,含蕴比较丰富。虽不能据案大嚼,也可细细品味。

  本组课文全方面感受水,古诗于其中肩负引导学生感受水美一职。白的诗是出了名的浅显易懂,而苏轼一诗,更是没有什么沉重艰深的寓意,有的只是阴晴之下水一如既往的魅力。所以仅仅是读诗,明晰诗的深意的话,课堂宛如一张过于普通的中年妇女的脸庞,失之平淡,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水的美,整堂课才能风生水起,灵动起来,我把理解诗句,感受美景,作为教学本诗的一个重点;同时由于五年级学生对古诗已不再生疏,对关于水的古诗也有了一定的积累,从孩提时期,孩子们口中就不难出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些经典的诗句,到现在逐渐成长成为的惨绿少年,他们听到的看见的读过的诗句不少,但是这些诗句仅仅是他们积累的点滴,就好像一笔财富,还不知道怎么使用,诗歌教学的境界就在于把孩子们以往积累的点点滴滴串起来,能够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出来,所以我认为通过本诗的学习,调动孩子们的已有积累,丰富孩子们的新生积累,最后内化孩子们的积累,充分感受本课的主题“上善若水”的含义——水是一种美好的事物就是本课的重点。

  这首诗的水离现在孩子们过于遥远,而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有相当距离,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想象诗人眼前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是教学本诗的难点。

  两首诗中苏轼的诗是孩子们以前学过的,所以本课重点在于《浪淘沙》一诗的教学。

  根据本诗的特点,通过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掌握本课的生字“桑”和多音字“朝”“遂”(认知目标)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文的意境。(能力目标)

  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力目标)

  4、联系自己以前积累的水的诗句,充分感受水的美,了解全课主题“上善若水”的含义——水是一种美好的事物。(情感目标)

上一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古诗下一篇:有关除夕的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