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古诗词的感受

2020-04-25古诗

  作古诗词的感受

  以前对古诗词特感兴趣,尤其对五言、七言古诗、自由体词等更谓情有独钟。但是我写诗词从不按平仄、格律要求进行,只管字数、句数相符,做到押韵则可矣,所以有人讥笑我尽作打油诗。

  古诗词字数少,阅吟耗时短;读起来琅琅上口,又便于记忆;网络、杂志采用、登载时所占面积较小;更方便读者短时间内“快餐”式阅读。

  自今年5月17日进入好心情原创文学网后,我投稿诗词100多首,该网已登载发表67首,其中只一首获得推荐。5、6月也参加了此网组织的两次诗歌大赛,皆不理想。编辑们在“编者按”中点评:“诗词格律混乱,平仄不符。”因得不到编辑加盖的“推荐”或“精华”条形红戳,所以读者就少,点击率自然低,故乃难得获奖。

  在国税内网和好心情网中,很多人皆讨论诗词格律,个别人(包括编辑)对不完全遵守格律的作者(诗兄妹)点评讽刺。以我的体会和了解作如下说明:

  大部分人进入了一个误区:就是格律=平仄+韵,古风无格律。——此乃大错特错也!

  古风的格律:1字数、2句数、3节奏、4韵脚。

  唐宋诗词格律:1字数、2句数、3节奏、4韵脚、5对仗、6平仄……

  可以肯定,光有1、2、3、4、就是诗,光有4、5、6、不是诗。

  我认为“旧体诗”格律1、2、3、4是最基本的,5次之,6已无大用(平仄交替即可)。

  旧体诗词的发展:

  最古老的诗——没有格律,(简称“古老诗”)

  发展后的古风——只有上述格律的1、2、3、4。(简称“古风”)

  后又发展的“唐宋诗词”——才有了上述格律(6点)。(以上都是旧体诗)

  可见“唐宋诗词”的6点格律,是根据实际从“古风”的4点发展而来的。

  “古风”对“古老诗”进行改革,

  “唐宋诗词”对“古风”的格律加以完善。

  现在为何不能对“旧体诗词”的格律稍作修改呢?

  诗词的发展是根据其作用、应用等逐步发展的,其格律应当要根据其作用来发展。过去诗词主要是“唱”,对声调当然要严(即使读也是“唱读”)现在呢,谁还在“唱”诗啊?故对平仄就不要求那么严了。

  至于“韵”,我认为只能用新韵。现在的“斜”和“家”就是不押韵(研究可以,应用不能。)“斜”字读成xia是错的,不是“学问”。不能为显学识而“用古音押韵”,唐宋人写诗也决不会用前他们几千年的“读音”吧!

  本来我想刻苦钻研唐宋诗词格律,以达到自己古诗词更高水准,但不久进入唐宋诗词格律讨论网后,发现很多人对古典诗词格律颇有微词,还提出了许多改进意见。联系在好心情网中:古诗词作品读者点击率普遍较低,新体诗词点击率较高,散文、杂文、小说点击率更高。因此,古诗词作品读者少,没市场,发展前景不容乐观,这就是古典诗词的悲哀,必须进行部分改革了。

  特别律诗、带词牌名的词,难度大、要求高,写作时更难掌握,加之作者喜欢采用典故、生僻字,一味追求晦涩、含蓄。因此,读者就更难看懂、理解这些诗词的真正意义了。譬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谢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通篇竟然连用10余个典故,不知“寄奴”、“封狼居胥”等典故出处与释意的读者,很难读懂这首词究竟想表达什么。反之,我们来看胡适给朋友的四句赠言:“偶有几茎白发,心情微近中年,做了过河卒子,只好拼命向前。”虽未托名为诗,然其语言流畅、自然,不但不造作且接近于口头说话,符合微言大义、节奏和谐等诗歌特色,诚可为诗家之典范。

  今人创作的古典诗词多“读不懂”,在一首56字的“七律”里,光生僻字就有6、7个,能否通顺地阅读下来还是个未知数,如何谈得上去理解与欣赏呢?现在的作者爱用生僻字、喜引典故、好押“险韵”,这些源自文人的“炫富”心理,以为使用别人不懂得生僻字与典故就能在“学识”上力压读者一筹,还讥笑别人没按规定格律、平仄等写的是打油诗。然而他们忘记了一切文学形式的最终指向是读者的“体验感”,失去了读者支持的诗歌作品就没有生命力。

  我已经一个月没做诗词了,再不能化过多的时间浪费在它上面。希望编辑、读者也要关心自由体古诗词前途,不能只看重按规定要求的古典诗词,其实自由体中也有好多经典的诗词作品。只有自由体古诗词发展了,并且找到两者同步改革之结合点;古典诗词再经过格律、词牌的完善后,才能精益求精。否则,两者皆没有发展前途和提升的空间!

上一篇:《空囊》杜甫唐诗下一篇:春景感受全集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