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抒情方式多种多样,用典就是其中之一。“用典”即“用较少的词语拈指古事或古语以表达较多的意思”。典故按来源可分为语典和事典。语典指引用古籍或前人诗文中的语句,例如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事典就是引用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例如曹操《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化用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历史故事。
下面我们以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为例来谈谈鉴赏古代诗歌典故的方法。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一、了解典故内容,提炼相关信息
为了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我们在平时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典故故事,然后提炼其典故内容,以便在鉴赏诗歌时寻找到与其相关的信息。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化用张季鹰的故事。通过提炼典故内容,我们可以明白张季鹰归乡并不是那么简单。当时祸乱方兴,张季鹰不愿卷入西晋八王之乱,故以思念家乡美味为借口,辞官而归。
二、读懂诗家语言,明确作者用意
辛弃疾在词中使用张季鹰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读懂诗家语言。我国古代诗歌的语言具有含蓄性、跳跃性,我们应用合理的想象来翻译诗文,如“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可以翻译为“不要说什么鲈鱼美味,当西风萧瑟、国难当头,我会像张季鹰一样逃回家乡吗?”此句采用反问句式,含蓄地表明了作者自己的立场和坚定的信念:国难当头,作者绝不会学习张季鹰明哲保身的.做法。
三、知己知彼,品悟情感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有“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这里化用桓温感叹时光流逝的典故。桓温北征时,见自己年轻时所种柳树已粗过十围,所以感叹:“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古往今来,感叹时光流逝的典故很多,这里作者为什么采用桓温的故事呢?桓温,东晋杰出的军事家,屡建战功,并且三次北伐。而作者辛弃疾也曾血气方刚、虎胆龙心。洪迈《稼轩记》中有记载:“壮声英概,懦士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辛弃疾曾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许”,人生目标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是,自从其追随朝廷南渡后,就没有被重用过。可叹似水流年,国事飘摇,北伐无期,只能任由时光荏苒,岁月蹉跎。作者这里化用桓温典故,是表达对时间、国家前途以及个人命运的忧惧,在这忧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无奈与悲愤之情。
事典表面上叙述的是历史旧事,而实际上是作者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情感。掌握典故的鉴赏方法,才更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诗歌内容。
【试题练习】
商调·黄莺儿·赠燕
【清】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问题: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拟人。“意难堪”“修花口”“呢喃”“诉说”,燕子惜花故衔花,实则寄托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情。2.用典。“王谢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在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作者通过写“乌衣巷”以及“王谢”家族的没落来抒发痛惜衰败之感。
【关于鉴赏古诗词的相关介绍】相关文章:
2.关于古诗词的鉴赏
3.鉴赏古诗词
4.与酒相关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