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的故事:大渡寻英(2)

2018-07-13故事

强渡大渡河到底是17勇士还是18勇士?

  孙继先,当年红军强渡大渡河时,担任红一团第一营营长,强渡大渡河的17勇士就是他亲自从所属二连中挑选出来的,他也是强渡大渡河战斗的第一线指挥员。1955年,孙继先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90年因病去世。

  为了继续寻访有关17勇士的情况,我们在北京找到了孙继先将军的儿子,现任中国科协下属《大众科技报》社长的孙东生先生。

  孙继先将军一生戎马,历战无数,但大渡河上的英勇战事仍然在将军心中占据很大的分量。孙将军常常和子女们谈起大渡河上的故事,17勇士的下落也是将军挥之不去的心结。但战争时期部队人员调动频繁,孙将军与17勇士先后分离,关于这17勇士的下落,孙将军生前也无法给出答案了。

  但是孙将军还是常常给子女们讲起强渡大渡河的亲身经历。根据父亲生前的多次讲述,孙东生向记者提出了一个始料未及的问题:当年强渡大渡河勇士到底是一船渡河还是两船渡河?与之相关的是,强渡大渡河勇士到底是17人还是18人?

  按照现在通行的说法,强渡大渡河是由17勇士一船一次进行的。比如,记者在安顺场“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拿到的、由中共石棉县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央红军长征越过大渡河》一书中,就是这样记述的:“17勇士和当地有丰富撑船经验的船工上船后……在军号声中船向东岸驶去。这时,在西岸的红军展开了猛烈的炮火掩护……特别是担负机枪掩护的特等机枪射手以及炮兵营的炮手,他们以百发百中的准确性打击敌人……渡船劈流破浪,飞箭似的驶向河心……船上一个勇士的胳膊受了伤,急忙用手捂住……船帮被打了一个洞,河水不断涌进舱来,战士们用衣服堵漏……船还未靠岸,17勇士就向岸边扑去。”

  但是,作为强渡大渡河的一线指挥员,孙继先将军早于1957年就在《星火燎原》第三期上发表了《大渡河上》一文,详细描写了强渡大渡河的过程,明确说明了勇士们是分两次渡河的,其中第一船由连长熊尚林率8名同志冲过河,小船返回后,又由孙继先亲自率另外8名同志强渡过河。

  孙东生向记者详细讲述了孙将军生前描述的事情的原委。

  如同许多史料中已经讲到的,孙继先率领一营首先抢夺了安顺场渡口,并在河岔里截获了敌人的一条小船。本来渡口所有的船只都被敌人拖到北岸去了,但是当天正逢安顺场集日,敌人放一条船到南岸购买物品,却没想到红军来得这样快。

  按照孙继先接受的命令,夺船后应立即于当夜偷渡,但据老乡说,对岸是峭壁,河中有礁石,加上水流湍急,夜渡极有可能翻船。夺来的小船只有一只,万万不能有半点闪失,孙继先临时决定天明后再渡河。红军先遣队首长刘伯承、聂荣臻此时已亲自赶到安顺场,看到孙继先没有执行原定命令,大为光火。但听取了汇报后,还是认同了孙继先的意见,决定改夜间偷渡为白天强渡。

  5月25日上午7点半,孙继先经杨得志团长同意,决定从二连选派16人组成突击队。16人选好后,突然又有一个战士冲出队伍,边哭边嚷:“我要去,我一定要去!”原来此人是二连通讯员陈万清。陈万清是遵义入伍的小战士,当时参军还不足半年。不知现在的年轻人还能不能理解陈万清的这种举动,但这一幕确实是孙继先亲自回忆的历史真实。于是,陈万清成了第17名勇士。

  原本的计划也是让17人突击队乘第一船渡河。但船工们却临时提出,船小水流急,敌人火力猛,要减少伤亡和翻船的可能,就必须轻捷迅速地划到对岸敌人火力死角,然后对准渡口登岸。在湍急的河流中,要有两人摇橹,四人划桨,船头还要有一至二人撑篙避开礁石,船工至少要有七八人,这样,就必须大幅减少渡河突击队的数量。

  杨得志团长接纳了船工们的意见,临时决定17名勇士分两次强渡。第一次由熊尚林连长带领8名勇士首先登船,船返回后再由孙继先营长亲自率领另外8名勇士渡河。这样,17勇士事实上成了18勇士,多出的那一个人就是孙继先。

  按照孙继先将军的回忆,前面引文材料中提到的一个战士胳膊受伤,船帮被打漏,都是发生在孙继先亲自率领的第二船上。孙继先在和子女们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还提到一个细节,打漏的船帮是战士们用软木枪塞堵上的。

  记者在强渡大渡河纪念馆亲眼看到了红军渡船的仿制品,并拍摄了照片,对渡船的尺寸有实际体会。我们相信孙继先将军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强渡大渡河不是摆渡游客,在激烈战斗的情况下,那样一只小船,在七八名船工之外,如果再载入17名红军战士,确实显得过于拥挤和臃肿了。

上一篇:关于长征的故事下一篇:名人故事会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