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 生命是父母所赐,我们的成绩是在父母奋斗的基础上所得,没有父母就没有你我的今天,我们需要懂得感恩父母。
2016感恩父母的故事篇一: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2016感恩父母的故事篇二:
周恩来不满一岁时,就由守寡的嗣母陈氏带在身边抚养,她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倾注在对恩来的抚养和教育上,恩来称陈氏为“娘”,陈氏给他请来一个乳母,叫蒋江氏,一起住在西院的小屋里。周恩来四岁时,嗣母就叫他识字,五岁时,送他进私塾读书。嗣母对他要求很严格,每天黎明时刻,就叫他起来,亲自在窗前教他读书。有一次,恩溥玩刀子,几乎伤了他的眼睛。于是,陈氏更不许他轻易出去,整天把他关在屋里念书。空暇时,就叫他背唐诗,给他讲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等。
1904年,六岁的周恩来随同父亲、生母、嗣母和弟弟,一起搬到清河县清江浦(今江苏省清江市)居住,并到外祖父家的家塾里读书。外祖父家里人很多。家族间发生了纠纷,常邀请他生母去调解。
这是家里的'经济境况已经越来越不好了。父亲为人老实,胆小,能力比较差,到清江浦后,只谋得一个月薪16元的小差使。家里常靠借钱过日子。他的生母又劳累,又愁闷,很快就一病不起。那是1907年上半年的事。夏天,嗣母带他到宝应县她堂兄家住过两个月,仍回到清江浦。第二年七月间,嗣母又被肺结核夺取了生命。周恩来对陈氏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他写过一篇《念娘文》,可惜没有保存下来。抗战胜利后他在重庆对记者说:“三十八年了,我没有回过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
2016感恩父母的故事篇三:
陈小春是香港当红的艺人,更是当地公认的孝子。
母亲不幸患肝癌期间,陈小春想尽一切办法来挽救母亲,更是亲自到内地寻药,走遍了内地的各大城市。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无论是大医院还是小诊所,只要是和医治母亲的病有关的方法,无论听起来多么渺茫,陈小春都不放弃一线希望。除了外出为母亲寻医问药,经常陪伴在母亲身旁精心照料,他说为了母亲就是失败千次万次也心甘情愿,也值得。那段日子,他的整个人都消瘦了许多。母亲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善良而纯朴,她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得了什么病,为什么会得上这种病。每当母亲为此而感到困惑的时候,陈小春就会依偎在母亲身边耐心的给母亲讲:“是妈妈的肚子里生了一块大石头。只要按时吃药,好好治疗,石头就会消失,病也就好了。”母亲虽然依旧困惑自己的肚子里为什么会长石头呢,但看着孝顺听话儿子,母亲就不再问什么了,她相信儿子的话,会积极配合医生,尽早把肚子里的石头拿掉。正是由于陈小春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使得身患绝症的母亲延长了数年的寿命。对此,陈小春如今可以欣慰地说无憾了。
母亲年纪大了喜欢唠叨,陈小春把母亲的唠叨都视成幸福,更是从来没有因为母亲的唠叨而不耐烦过。因为小时候不听话,陈小春常挨妈妈的打。然而打完儿子,母亲却泪流满面。每当提起此事,尽管事隔多年,陈小春总是充满感怀,眼睛里湿润润的,都是母亲的殷殷教导让自己知道感恩报恩。
母亲走了以后,陈小春更加珍惜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他怕父亲不习惯香港快节奏的生活,就在内地的乡下给父亲安了家。平日里让父亲养些鸡、鸭、鹅等动物,借以聊趣。父亲也爱上了现在的生活,无忧无虑的安享晚年。
社会上总有一些不孝之子,对此陈小春深恶痛绝,声称这样的人连畜牲都不如。母亲怀胎十月,含辛茹苦把儿女养大,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2016感恩父母的故事】相关文章:
2.感恩父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