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松堂断忆励志人物故事(2)

2018-10-05故事

  我们希望他快点写完《新编》,可又怕他写完。在住院的间隙,他终于完成了这部书。亲友们都提醒他还有本《余生札记》呢。其实老人那时不只有文艺杂感,还有新的思想,他的生命是和思想、哲学连在一起的。只是来不及了,他没有力气再支撑了。

  人们常问父亲有什么遗言,他在最后几天有时念及远在异国的儿子钟辽和唯一的孙儿冯岱。他用力说出的最后的关于哲学的话是:“中国哲学将来要大放光彩!”他是这样爱中国,这样爱哲学。当时李泽厚和陈来在侧,我觉得这句话应该用大字写出来。

  然后,终于到了11月26日那凄冷的夜晚,父亲那永远在思索的头脑进入了永恒的休息期。

  作为父亲的女儿,而且是数十年都在他身边的女儿,我在他晚年身兼几大职务——秘书、管家兼门房,医生、护士带跑堂,照说对他应该有深入的了解,但是我无哲学头脑,只能从生活中窥其精神于万一。根据父亲的说法,哲学是对人类精神的反思,他自己就总是在思索,在考虑问题。因为过于专注,难免有些呆气。他晚年耳目失其聪明,自己形容自己是“呆若木鸡”。其实这些呆气早已有之。抗战初期,几位清华教授从长沙前往昆明,途经镇南关,父亲的手臂触城墙而骨折。一次金岳霖先生对我幽默地提起此事,他说:“当时司机通知大家,不要把手放在窗外,要过城门了。别人都很快照办,只有你父亲听了这话,便考虑为什么不能把手放在窗外,放在窗外和不放在窗外的区别是什么,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是什么。还没考虑完,已经骨折了。”这是形容父亲爱思索,那时正是因为他在思索,根本就没有听见司机的话。

  他一生都在不断地思索,不论遇到什么挫折,遭受多少批判,他仍顽强地思考,不放弃思考。不能创造体系,就自我批判,自我批判也是一种思考。而且在思考中总会冒出些新的想法来。他自我改造的愿望是真诚的,没有经历过20世纪中叶的变迁和六七十年代各种政治运动的人,是很难理解这种自我改造的愿望的。

上一篇:天才比人才多个二励志人物故事下一篇:姚明人生中的又一次翻页励志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