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阅读答案(2)

2021-03-07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3

  课外文言文阅读 (12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逆流而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释:1、圮:pǐ,倒塌。 2、臆断:主观判断。3、 柿:fèi,木片。 4、 湮:yàn,沉落。 5、 傎:diōn,同“癫”,疯。6、 啮:niè,啃咬。 7、 坎穴:洞穴。 8、 溯:从下游向上。)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二石兽并沉焉 ( )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 )

  ③阅十余岁 ( ) ④一老河兵闻之( )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石兽为什么会在河上游出现?请简述老河兵的理由。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4 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一起②事物的道理 ③经过、经历④代指讲学者的话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5、 老河兵认为: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把石头迎水一方的沙子冲走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像这样不断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大意对即可)

  启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⑴如是再啮 古义:( ) 今义:( )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 今义:( )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

  12、⑴靠近 ⑵倒塌 ⑶经历 ⑷只

  13、⑴这样 判断动词 ⑵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14、D

  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4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阅十余岁阅金经

  B.一老河兵闻之陶后鲜有闻

  C.转转不已待君久不至,已去

  D.遂反溯流逆上矣意将遂入以功其后也

  1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求二石兽于水中尝射于家圃

  B.乃石性坚重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C.当求之于上流孔子云:何陋之有

  D.如其言择其善者而从之

  1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寺僧判断石兽在下游,“顺流下矣”,但到下游寻找了“十余里,无迹”。

  B.讲学家判断石兽应在原处,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C.老水兵则判断石兽在“上流”,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D.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懂得用书本知识分析问题有时比实际经验更可靠。

  16.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答

  13.B听说(A项:经过,经历;阅读。C项:停止;已经。D项:于是;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14.A在(B项:表示判断,“是”的意思;于是。C项:代词,指代石兽;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D项:代词,他;代词,其中的。)

  15.D(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16.(1)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2分,意对即可。)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2分,意对即可。)

上一篇:《河中石兽》教案合集6篇下一篇:有关河中石兽教案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