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愈的小草开出花来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贾平凹就读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写作至今已有四十个年头。这四十年中,遭遇创作低谷,也获得过奖项高峰,如今更是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贾平凹说:“人生起起伏伏,我一直坚持的只是潜心创作,别的都不管。在生活中,我算不~--个好父亲、好丈夫,也不是一个好干部、好领导。”曾经有段时间,贾平凹几乎从文坛销声匿迹,但是他从未放弃过写作,“我坚持写,因为总觉得不服气,当时我的写作自信受到了打击,唯有通过不断地写,才能重塑自信。就像一棵小草被掐了,总得等伤口先愈合才能继续成长开花,这有―个过程。”
进入花甲之年的贾平凹,仍然继续坚持写作,并且不断有新的东西带给读者,他亲自奔波在乡间,深入探访真实的农村生活。当被问及在人生最艰难的时期,为何还是没放弃写作,贾平凹半开玩笑地答道:“我别的都不会,只能搞创作呀。”
贾平凹也坦言,如今年纪大了,明显会感到创作激情不够:“那会儿写《废都》最顺的时候,一天能写一万字,现在一天只能写个几千。”即便如此,他仍然希望自己能够一直写下去,他说:“写了四十年也还没写够,很多自己的想法,自己想要写进作品中的东西,还没有表达出来,如今的创作还不够。”他对作品的要求极高,一部小说要写好几遍才能成,往往小说写到十几万字,看着不满意,就全部作废,最后问世的作品至少要经历三四遍这样的折腾。
贾平凹透露,自己每年都会去上海、北京、广州,“感受一下时尚繁华的都市生活,也会去贫困的山区看看那里的生活。两头不同的生活,才能让我准确地把握当下。”他的作品落脚点仍是中国农村,仍是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人们每天的生活:“社会基层有太多的问题,它像陈年的蜘蛛网,动哪儿都落灰尘。”
一直以来,贾平凹的愿望都没有改变,“我想用我的笔来记录时代,引起社会的关注。但如果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也没有关系,起码留下了一些资料给后代,让他们更了解我们曾经生活过的这个时代。”另悉,贾平凹正在写一部新作品,具体内容、篇幅并未透露,贾平凹笑着告诉记者“还早得很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