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学案(2)

2018-07-17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篇二: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一、资料链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张怀民,名梦得。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他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迁谪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道和知己了。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所作,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文章

  1.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工具书,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藻荇 寝 遂 竹柏

  2. 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三、疏通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 怀民亦未寝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相与 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解衣欲睡

  遂至承天寺

  2.熟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整体感知文意,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1)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5)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四、深入探究

  1.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层次,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第一层: (寻伴夜游)

  第二层: (庭院月色)

  第三层: (月下感叹)

  2.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里感受的句子,并说说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声。

  3.文中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4.文中的点睛之笔是什么?

  5.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有哪些含义?

  6.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

  7.本文为作者贬官所作,此时心情本应沮丧,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描绘了月景,还自称“闲人”。对作者的这种心态,你如何看待?

  五、积累迁移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是 。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是 。

  4.《记承天寺夜游》中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的语句是 。

  5.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6.《记承天寺夜游》中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 。

  7.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例,注明出处和作者。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可结合学案以及课下积累的材料等)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 (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解释加点词语:参照学案三、疏通文意第1小题

  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参照学案三第2小题

  (三)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默读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参照学案四1-7小题

  教师重点点拨四、深入探究第5题:

  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2、品析语言

  方法指导: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预设参考答案: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删去后当然不好。因为原句(一)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天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原句(二)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生动形象,更改变了原意。

  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句子赏析

  (四)小结课文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笠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五)背诵课文

  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当堂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上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要点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