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 “大师”的背后(2)

2018-07-20季羡林

  季羡林出生那一年,中国还有皇帝。宣统三年闰六月初八,即1911年8月2日,他生在山东省西部最穷的清平县(今聊城临清市)官庄村,季家,是全村最穷的人家。他小名喜子,6岁之前跟一位叫马景恭的先生识得几个字。母亲娘家姓赵,没有名字,一生走过的最远距离是从娘家到夫家的5里路。

  叔父季嗣诚没有儿子,将年仅6岁的季羡林接到济南去上学。他自己选编了一些宋明理学文章,辑成《课侄选文》。但直到进了小学,季羡林还是顽童一名。

  初中成绩平平,高中转到山东大学附中以后,除了前清遗老,他遇到几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名字的老师。

  教语文的是胡也频,给18岁的季羡林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是,“每次上课,他都在黑板上大书:‘什么是现代文艺?’然后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下一次上课,黑板上仍然是七个大字:什么是现代文艺?”在胡也频指点下,季羡林接触了当时流行的一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书籍。

  才教了3个月,有一天,突然不见了胡先生瘦小的身影,“小道消息说,胡先生被国民政府通缉,连夜逃到上海去了。到了第二年,1931年,他就同柔石等四人在上海被国民政府逮捕,秘密杀害,身中十几枪。当时他只有28岁。”

  接替胡也频的,是和鲁迅先生也有密切交往的董秋芳先生。董先生命学生写作文,题目只有一个:“随便写来。”他在季羡林的作文上写过不少批语,叫“一处节奏”,“又一处节奏”。季羡林懂了,原来写文章是要讲究节奏的。

  高中阶段,季羡林连续6个学期考得山东省第一名。

  他在念高中时成婚,娶妻彭德华,这在当时很适龄。高中毕业后,他想找份工作养家糊口,去考邮政局,却没能考上。于是报考北大和清华。

上一篇:“农民”季羡林下一篇: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