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季羡林先生(2)

2018-07-20季羡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季老的面貌,最让人注意的是两个大大的眼袋。那不是常见的一种寿征,那眼袋里藏的是眼泪;他的眼袋之所以大,是因为感情太深,流了太多眼泪的缘故。

  季老有一个永久的悔,就是儿时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季羡林6岁就离开生母,后来有两次短暂的会面,都是由于回家奔丧,呆的时间都很短。想着母亲多少日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他发誓要在大学毕业后迎养母亲。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他上大学二年级时,母亲就去世了。“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此后数十年,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耄耋之年,面影迷离模糊的母亲仍频来入梦,季老“总是老泪纵横,哭着醒来”。

  近些年,季老有一些师辈、故友相继故去,他在写悼念文章时,总是充满着悲哀,以至经常“泪眼模糊”,“泪如泉涌”,心灵颤抖。感情的丰富并非是因为年纪大了。1935至1945年,季老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在那里,他有一位“母亲般的女房东”和两位导师:瓦尔德施密特教授和西克教授。1941年季老获得博士学位后,曾一度尝试回国。其时,瓦尔德施密特教授被征入伍,只剩下西克教授,想到一离开德国,“这位像自己父亲一般替自己操心的老人十九是不能再见了。我本来就容易动感情,现更抑制不住了,很想哭上一场。”后来二战爆发,季老终于没走成。战争期间物资缺乏,季老几年都是饿肚子的感觉,做梦都梦见家乡的花生米,因此他发愿要给西克老人增加点营养。他省下一两个月的奶油,又不知从哪里弄到面粉和贵似金蛋的鸡蛋,以及一斤白糖,到最有名的糕点店烤了一个蛋糕。当他像捧宝盒一样把蛋糕捧到老教授家里时,教授双手颤抖,叫来老伴,共同接过去,连声“谢谢”都说不出来了。虽然这给他自己腹中的饥饿之火又加了一把火,但却成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季羡林6岁离开家乡,离开母亲,因为过早失去母爱而抱恨终天;但是,“乡间的坟墓里埋有莎士比亚”,也正是因为6岁离开家乡到济南,他才有可能开始读书识字,中国今日的学术文化也才有季羡林。

  1930年高中毕业,季羡林来到北平,同时报考北大和清华,结果被两校同时录取。在清华时,由于旁听了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种下了研究梵文和巴利文的种子。

  从清华毕业回济南当了一年的中学教员之后,由于“天上掉下来的机遇”——清华和德国学术交换处签订了互派留学生的合同,立即写信报考,结果被录取。

  在德国柏林,羞与来镀金的有权有势的子女为伍,来到哥廷根大学。在哥廷根大学的第二学期,瓦尔德施密特教授调到哥廷根大学任印度学的讲座教授,于是季老选修了梵文,几乎是他一个学生“垄断”课堂。瓦尔德施密特教授被征从军后,年已八旬原已退休的西克教授又走上讲台,教的依然是他一个中国学生。并且西克教授不久就告诉季老,要把平生的绝招全部传授给他,包括《梨俱吠陀》、《大疏》、《十王子传》,以及费了20年时间才解读了的吐火罗文。

  1946年从德国归来,经陈寅恪推荐,到北京大学。按当时规定,得学位回国的学人最高只能给予副教授职称,可是过了大概个把礼拜,季老就被定为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文科研究所导师。

  即使在受到打击和摧残的时候,这种打击和摧残也往往转为“幸运”的契机,成了命运对他的“垂青”——

  “文革”时,季老最初是逍遥过一阵子的,后来由于看不惯北大“老佛爷”的倒行逆施,于是发了牛脾气,“自已跳出来”,反对“老佛爷”,结果被抄家、批斗,被打得头破血流……当他把积攒多时的安*药片和药水都装到口袋里,最后看一眼共患难的婶母和老伴,准备越墙而出到圆明园去的时候,红卫兵突然来敲门了。他被押去挨了一场十分激烈、十分野蛮的批斗,被打得躺在地上站不起来。痛苦中他一下子得到“顿悟”:“一个人忍受挨打折磨的能力,是没有极限的。我能够忍受下去的!我不死了!我要活下去!”在那千钧一发之际,如果不是红卫兵把他拉去批斗,现在哪有季老?

  从“牛棚”出来后,季老被命令看楼门,守电话,成为一个“不可接触者”。他琢磨着找一件会拖得很长,“但又绝对没有什么结果的工作,以消磨时光”。他想到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梵文写的《罗摩衍那》。他就晚上把梵文译成汉文散文,写成小纸条装在口袋里,白天守楼时,脑袋不停止思考,把散文改为有韵的诗。季老后来说,如果没有“文革”,如果自己不跳出来反对那臭名昭著的“老佛爷”,如果当时没有成为“不可接触者”,两万多颂、8卷本的《罗摩衍那》是绝对翻译不出来的。

  或许,将来人们可以仿太史公《报任安书》那段著名的话,续上一句:季老看门,《罗摩衍那》。“这就是人生。”

上一篇:季羡林高考数学竟然只有4分下一篇: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