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老舍故居作文
金灿灿的阳光直射到地面上,没有一丝风,我平静地享受着上天的恩惠,乘着111路汽车,驶向老舍纪念馆。
重逢
这是我第二次站在这个地方,对面坐落着的是老舍故居。回想起第一次来这里的情况,至今还很惭愧。那是一次功利性的参观,为的只是完成作业。也许那时也怀有憧憬,怀有敬仰,但如今当我再一次站在这里,我的心中升起的却是无限的敬畏。
跨过门槛,进入小院,一切都是老样子,没有丝毫改变。我没有按部就班地走入展厅一(那里的资料我已熟悉得不能再熟悉),而是径直进入了老舍曾经住过的房间。阳光透过玻璃,静静地落在沙发上,没能激起一点涟漪,发出一丝声响。屋里静得出奇,甚至看不见灰尘在阳光下四处飞扬。玻璃窗对面的一切都仿佛凝固一般,整个空间停留在过去,就停在老舍离开的那一刻。我在这头,老舍在那头,只有怀念冲破空间与时间的束缚,飞到已随老舍生命消失的太平湖旁。
老舍所写的书籍被人为摆放在沙发上,床上放了一副扑克牌,茶杯、眼镜、钢笔、墨水瓶、烟灰缸……则整齐地码放在桌子上。在这宽不足两米的桌子旁,《龙须沟》被赋予了情感,《茶馆》增添了百味,玩味了《正红旗下》的嬉笑怒骂,也平添了它未被完成的伤悲。这是缩影,老北京的缩影。老舍将整个北平放进脑中,闭上眼,百姓们的一举一动全都栩栩如生。他曾是小人物,所以他懂得小人物的处世哲学,他曾有着特殊的经历,所以他懂在历史更替轮回中的挣扎与痛苦。娼妓、车夫,手工业工人、商贩、下等艺人……这些都是老舍所关注的,这些曾经填充他童年的元素全都成为了他书中的灵魂。老舍的眼睛不停地注视着社会,而他的笔在努力赶上眼前的奔波。北平是百态人生的舞台,北平更是老舍笔下的舞台,他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揉进书卷中,翻开书页,人物却是永远那么鲜活、立体,不矫揉造作,也不枯燥无味。
老舍曾经说:“我只有一只笔,这支笔是我的本钱,也是我的抗敌武器……我由青岛跑到济南,由济南跑到武汉,而后跑到重庆,这是流亡,是酸楚,是贫寒,是兴奋,是抗敌,也就是八方风雨。”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候,老舍一直用他的笔战斗着,他很少像鲁迅一般战斗得铿锵亢奋,他总是用一种平淡不失讽刺的语言匍匐着,前进着。温柔的笔触显然比尖利的刀子更有威力,那文字正一点一点侵蚀着敌人的领地,告诉我们阳光就在坚持的后面。
可是老舍却没有坚持到最后一刻,在他的桌上,躺着一挂日历,时间永远定格在1966年8月24日,那饱经沧桑的手不再会碰它,因为他已沉入冰冷的湖底。
追忆
离开老舍故居,我循着太平湖的方向而去。七十年代的修建工程早已使太平湖不复存在,铁轨“扑”在了老舍沉睡的地方。向北,一路向北,我不知道我怀着怎样的心情走过那喧嚣的街道,巨大的KFC老头、时装店的流行音乐、攒动的“彩色”人头……曾经的静谧、美好、闲淡、痛苦都被严严实实地压在沥青之下,这是否是历史的悲哀,抑或是独独属于中国人?
一直走到新街口外大街的护城河旁我才停下脚步,泛着粼粼波光的河水牵动了我的情绪。河水并不清澈,但却有老人望着河水出神,他在想什么?是在为未来做打算,还是在回味儿时的珍贵?远处三三两两的姑娘坐在石头上有说有笑,她们可知晓43年前这里发生了什么?我就近在一块石头上坐下,头上是纵横复杂的立交桥,四周高楼林立,护城河恐怕是新街口唯一的净土了,现代化进程遮掩了人们心中的宁静,也许只有这样静静地面对一湾河水,我们才能冷静下来审视过去的日子。
1966年8月24日,一位老人就像这样坐在太平湖旁坐了一天,他心里是痛苦或是解脱我们无从得知,只知道悲剧发生在傍晚。生命的最后一刻,老人紧握着自己亲手抄写的毛泽东著名诗词《咏梅》:
“风雪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老舍笑了,甜甜地在水底笑了。水底虽然冰冷,却比不上社会的冷酷,生命固然美好,但在毕生追求面前那么渺小,那么一文不值。其实老舍本可以再等等,两年,就两年!最高荣誉诺贝尔文学奖就是属于老舍的,属于中国的。但悲剧已无法挽回,我们现在拥有的只是中国的伤悲,中国人的眼泪。
“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刻上: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这是老舍在《入会誓言》中所说的的话,可他没有想到,在28年之后,在他永远沉睡之后,只有他的朋友们偷偷在湖边竖了碑,而上面只写道:老舍先生辞世处,在旁边刻了“人民艺术家”五个字。轰轰烈烈的人生,凄凄凉凉的结局,老舍用他的死唤醒了无数的良知,撕破了伪君子的丑脸。他用悲剧的结局说道:当阳光刺痛双眼,悲剧就要结束了。
是啊,悲剧结束了,万道光芒已冲破云层的束缚,照耀在每个人的脸上。老舍先生,你在天国深处做什么?抱着《猫城记》讽刺十年的无知,还是欣慰地看着祖国的兴旺?太平湖虽然被这个世界抹去,但您,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一个温和,幽默,才华横溢的老舍。
老舍先生,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