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三上天姥山考(2)

2018-07-21李白

  第一、据《海内十洲记》,所谓“溟海”即“圆海”,指海的周边有高山密林,有溪流与大海交换通畅的意思。而唐代时,剡中盆地尚是湖泊遍布,时有海水倒灌,如唐代诗僧贯休“微日生沧海,残涛傍石城”诗句可证。石城在剡中,即今新昌大佛寺。

  拙文又例举唐代诗人储光羲、元稹、李绅、孙逖以及宋代的王十朋、刘奉等人的诗和李白自己多达二、三十次在诗中说到的溟海,均指剡中,而非广陵。广陵(今扬州市)在唐代时是全国第一大都市(见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264页),决非溟海。李白“东涉溟海”,指今剡中。

  第二、李白有很多诗或诗句,可以说明他早已到过浙东,并与剡县尉窦公衡交友。如“竭来游闽荒,扪涉穷禹凿”、“我昔东海上……亲见安期公”、“访戴昔未遇”等作于天宝年以前的诗和诗句。而《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诗,更能证明这一点。这首诗詹锳先生等先辈认为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良是。诗云:“白露见日灭,红颜随霜凋。别君若俯仰,春芳辞秋条。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窦公衡曾任剡县尉。从 “红颜随霜凋”句,知两人相识时正年青。由“红颜”到“霜凋”,说明至少阔别了十多年。就是说,由开元二十五年上推十多年,为开元十四年(726)前后,李白在剡与剡县尉窦公衡交友,重逢时在山东,故以“泰山”之“夏云”、“东海”之“白浪”比喻“随霜凋”之白发,说明其此前确已到过剡中。

  第三、过去各家都把李白的《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一诗,当作他由金陵(今南京)至扬州时作;又把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万两”,当作是李白在扬州住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我认为各家都搞错了。我在论文中指出:诗在淮南作,开头两句云:“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李白是以吴会之浮云,比作“远行客”的自己,就说明他已游过浙东回到扬州。我从建置沿革和历史地理等多方面论证:自秦以来吴会在长江以南,不在长江以北的淮南。由此证明《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是李白由越返回扬州时作。后来他写的“不愈一年”,乃指在扬州前后加起来总的时间有一年,而不是一次性在扬州住了一年。就是说,李白到扬州以后,便于开元十四年夏秋之间到达剡中,并登天姥岑、天台山,次年北返扬州,作《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诗。

上一篇:家庭背景对李白个性发展的影响下一篇:李白诗歌中剑的意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