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李白《静夜思》的明月意象范文(2)

2018-07-28李白

  3、古诗中明月的表现形式

  在古诗中,对明月的表现形式大多采用比喻手法。如以霜雪喻月光,就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出现在诗中的。然而,李白《静夜思》中的──“疑是地上霜”,却是叙述,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正是这一错觉,让李白创造了“思乡的明月”(具体分析于后)。

  二、李白“月象”的丰富内蕴

  作为天才诗人──李白“完成了月亮由自然客体向人格意志的转变,使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月亮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⑶。李白的月亮世界,蕴藏着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和光明的追求。正如陶渊明的“菊”、陆游的“梅”一样,李白的“月”成了诗人理想的化身。

  1、李白明月意象的内蕴

  李白是伟大的诗仙,更是伟大的月光诗仙。据学者统计,李白作诗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笔触就要融入月的意象。可见,李白对月的热爱,甚至“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唐·王定保《摭言》)。月在李白笔下变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富有了丰富而神奇的内蕴。一是表达豪迈洒脱的性格。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二是表现清高皎洁的品质。如《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三是象征纯洁高尚的友谊。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对遭贬的友人王昌龄寄予无限关切与同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四是昭示哲学意义的智思。如对月本源的思考,“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对时间和历史的探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亦如此。”(《把酒问月》)五是表达哀怨愁思的情绪。如描写孤独的“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描写闺怨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长相思》);描写乡愁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李白望月思乡在其诗中、在中国诗歌中独树一帜。

上一篇:论李白《静夜思》的明月意象下一篇:浅谈李白的故里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