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诗歌创作中的矛盾心态(2)

2018-07-17李贺

  二、李贺诗矛盾心态原因分析

  上述列举的三对矛盾可以概括为李贺力求营造的理想世界和残酷的现实世界的矛盾,要想分析造成这个矛盾背后的原因,我们不得不从他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方面来分析。

  (一)性格原因

  李贺虽为大郑王李亮之后,然而其父只是一个“边上从事”的小官,李贺从小居住在偏僻的昌谷,过着贫穷的乡村生活。“我在山上舍,一亩蒿跷田。夜雨叫租吏,春声暗交关”(《送韦仁实兄弟入关》),如实地描绘了这种生活。这种生活无疑与皇孙的身份有着巨大的落差,而重振这个皇室家族的重担就落在了李贺肩上。这种家庭背景造成了李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对权贵的崇拜。另一方面,李贺又是一个年少成名的文学天才。他七岁能词章,十八岁的时候在洛阳即以《雁门太守行》震惊韩愈并且缓带而邀,二十一岁即应河南府试举进士入京。李贺出于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养成了一种恃才傲物的个性。《太平广记》所记载的李贺拒绝见明经及第的元稹的传说就是一个例证。可见,在李贺的性格中崇拜和渴望权贵以及恃才傲物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二)仕途乖蹇与死亡的催逼

  终其一生,不幸的命运一直与李贺如影随形。先是因“父名晋肃,以是不应进士,韩愈为之作《讳辩》,贺竟不就试。”科举这一读书人求取功名之门就这样在李贺面前永远关闭了:“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赠陈商》),“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出城》)。他眼中的世界只是“万里白昼闲凄迷”(《开愁歌》),他能做的也只是“大坐看白昼”(《赠陈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一种对现实深沉的无力感。李商隐的《李长吉小传》这样描述李贺:“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一个疾病缠身、弱不禁风的形象跃然纸上。可以与之相互印证的是,在很多的诗歌中,李贺都谈到了自己的体衰多病,且这些诗歌贯穿了李贺生涯的各个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李贺的一生时刻伴随着疾病的折磨、短命的预感和死亡的催逼。生命对于李贺,是一个无法摆脱的牢笼,而死亡却随时要把这生命摧毁。

  (三)在幻与灭之间徘徊的精神世界

  特殊个性与凄惨经历造成了李贺的精神世界徘徊于幻与灭之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尔奈提出:“为补偿软弱感、无价值感和缺陷感,人生不得意者往往会借助想象的翅膀创造出‘理想化’的自我。”既然现实生活无法实现李贺建功立业的理想,高傲的个性和对功业强烈的渴望只好驱使李贺去营造精神上的幻觉,去补偿与安慰这痛苦的现实,以获得片刻的解脱和欢愉,因此贫贱的李贺心醉于标榜贵族出身,夸饰奢靡生活;垂死的李贺心醉于描绘长生极乐的仙界;懦弱善感的李贺心醉于讲述身手矫捷、视死如归的英雄。

上一篇:李贺诗歌中悲剧意识的成因下一篇:悲伤的李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