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的李贺(6)

2018-07-17李贺

  韩、李结交后,李贺便常住洛阳,与王参元、杨敬之、崔植等人做了朋友。并且在韩愈的指引下参加了河南府试,李贺高居榜首,在恩师韩愈的家宴上,李贺深深陶醉在喜悦之中,与其他举子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参加完河南府试,李贺被荐进京考进士。得意往往伴随着失意,也就在这时,那些落榜者、嫉妒者的诋毁也悄悄逼近了。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士的“进”谐音,那帮小人抓住了把柄,大肆宣扬李贺居然不避父讳去当进士,难道不怕天下人嗤笑、唾骂吗?一个连父亲大人都不放在眼里的不孝之徒会把国家皇权放在眼里吗?洛阳城中众口一辞,从攻击李贺进而攻击到鼓励李贺考进士的韩愈头上。

  当时皇甫氵是也在洛阳,劝韩愈一定要讲清楚这件事。韩愈为之做《讳辩》,说“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以“二名不偏讳”的理由力主李贺有考试资格,并愤怒地说,如果父亲叫晋肃儿子不能考进士,那么父亲叫“仁”儿子就不能为“人”吗?这一年10月初,韩愈为李贺争取到了进京考试名额。但礼部把“避讳”看得更加重要,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李贺不得不弃考。

  唐代科举避讳有异常严格的法律条文,据相关史料可知:府试结束,各州府获隽者入京考试前须向礼部奉上“家状”,内容是考生的籍贯、三代名讳等家庭状况,为了保证“家状”的真实性,还要求考生“结款通保”,如果发现“家状”等情况不实,轻则取消考试资格,重则“其同保人并三年不得赴举”。因此,在进士入试时,看到题目有家讳,考生就得自觉退场,放弃考试,并且还得表现出无怨无悔的样子,立下字据,内容是官方早已拟定好的“牒某忽患心痛,请出院将息”。这一将息就没了下文,好端端一条入仕通道硬被斩断,再无接续之日。这些是李贺是没有想到的,年少成名的李贺怎么会想到一个避讳会误了他的一生呢?或许,在那个时候,让他稍感安慰的是,在他最失意的时候,诗友们没有弃他而去,而是竭力为他周旋,终于,为他谋了一个奉礼郎的小职务。

上一篇:李贺诗歌创作中的矛盾心态下一篇:《浩歌》李贺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