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埕老市三》

2018-07-21林清玄

  人分三六九,七十年代的乡村小隅也概莫能外。

  大埕市里的头等人是公家人、工作人,是非农业户口、不用下地、吃商品粮的人。这些人与刚从地里挖来番薯或从海里捕来鱼虾,匆匆就地一摆就吆喝叫卖的农民、讨海汉不同。他们明显地要体面、从容,甚至高贵一些,走路时总让乡里人认为抬着头,因为他们总不必象挑了重担要低头看路的其他乡亲。

  他们先是每月可以从公家的粮店里买四两油、30斤米面,后来油多一点,米却又贵一些。但怎么贵,公价也不到市价的四分之一,而且关键不是这个。

  在那个年代的大埕,一个人如果有了居民户口,就会人人都羡慕。这类人的自豪感、幸福感和乡里人对他们的认识,大概要相当于现今在广州二沙岛上住着一套别墅,又还另有一套空着,或是年薪过百万又工作轻松且受人尊重。至于一夜之间中了数百万大奖的,则不能比。因为此类幸福既不可预期,也不能持久,更没有光荣感,不似当时的食公粮的工作人,睁眼闭眼都会让人感到高兴、满足,前程可期。

  有这样身份的姑娘小伙,连亲事都不用操心。甚至连长相一般的也不用发愁。我就见过一个很富态很白的有工作的姐姐嫁了一个俊小伙,也见过一个长相粗粝的男子娶了一个高个又停匀得当的俊姑娘。但乡里人都还固执地认为,俊小伙和俊姑娘,“命过好”。

  人就是这样。1949年才刚刚站起来,一个居民户口制度就又让自己趴下了。谁叫世事、劳作如此不轻盈。

  市场里头大大小小、朝着东西南北的店铺,有不少是公家开的,靠东近我堂伯家的一间稍小。屋子不高,柜台很矮,很合我们小孩子来这里打酱油、买腐乳。店铺前头开了一排窗,作为门面。门面中间一根柱子自然分隔,东头买火柴、手纸一类,西头卖酱油、腐乳一类。门面上用一片片竖起的木板来回推拉、卡扣在上下的地槽、天梁之中。早早地,开铺的人就将一片片有些年月的、老色的木板取下,铺面就告开张。

上一篇:《闲散时光,寂静欢喜》下一篇:《缅思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