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李清照古诗(3)

2018-07-20李清照

  词义解释 /《如梦令》[李清照]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词。课本在注释“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中的“争渡”时,是这样注解的:“[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过去。‘争’通‘怎’。”笔者认为,将“争渡”的“争”解释为“怎”,有损文章的表现力,也似乎难合上下文的意思。

  《如梦令》一词的内容是追叙自己和朋友的一次夏日郊游的欢乐情景,词所写的是其中的一个生活精彩片段。正是由于“沉醉”而“不知归路”,才有“兴尽晚回舟”,结果“误入藕花深处”。也正是由于天色已晚,又迷了路,心里才有了慌张。而心里的慌张表现在行动上则“争渡、争渡”忙乱不已,连“溪亭”边的“一滩鸥鹭”也被“掠起”了。特别是连续的两个“争渡”,将当时的慌忙之情表现得一览无余。显然这里的“争”字解释为“争着”、“尽快地”比较合情合理。

  再从“争”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来看主要有三:(1)争夺,竞争。(2)争辩,争论,(3)规劝(读音为zheng)(见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代释“争”为“怎”极少见到。况且如果在这首词中将“争渡”的“争”释为“怎”的话,词中所描绘的慌乱忙碌的情景就荡然无存。如果仅有“怎么渡”,“怎么渡”的谈论或者思考,没有忙乱、焦急之中声势不小的划船激水,又怎么可能“惊起一滩鸥鹭”呢?

  作品特色 /《如梦令》[李清照]

  写作特色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艺术特色

  写作手法: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两首词都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如梦令》由自然景物春天雨夜入笔,而《一剪梅》由户外之景、室内之物对清秋点染,都有此烘托词人物的情怀。写作上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

上一篇:李清照的《如梦令》意思下一篇:李清照词如梦令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