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长诗离骚的赏析(4)

2018-07-16离骚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这是对自己的。他担心时光飞逝,自己为国家做不成事业。因此他不满足于先天的内美,还重之以修能,朝夕充实、提高自己,以便奉献于祖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是对楚王(美人)。他担心楚王不能及时奋进,耽误了楚国的前途。两个恐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危机感,特别是诗人为祖国的前途而焦虑,为祖国的命运而担忧的急迫心情。他寄希望于楚王,他劝导楚王抚壮而弃秽,愿为楚王导夫先路,希望日益衰败的楚国,重新振兴,恢复到开国盛世的那种局面: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但诗人的这一片赤忠之心,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相反的却因触犯了守旧贵族的利益,而招来了重重的打击和迫害。诗篇展现了楚国社会的一片令人窒息,令人愤慨的图景。楚王昏庸不察,信谗多变(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怒,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群芳(培植的人才)随风转舵,堕落变质(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朝廷群小贪婪、嫉妒,蔽美称恶,无所不为。黑暗的现实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诗人的爱国理想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的冲突。诗人于是感到苦闷、孤独、愤懑,以至强烈的失望。但诗人是坚决不屈服的,在诗篇中他反复申说了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人格操守至死而不悔的决心: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诗人是要誓死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誓死保持自己人格的清白的。

  但长诗并未就此结束,黑暗的现实,巨大的苦闷,迫使诗人由现实进入幻境。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而全诗转入了第二部分。

上一篇:《离骚》深度赏析下一篇:《离骚》抒情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