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无题诗(5)

2018-07-21李商隐

  2. “相见”一诗的发展联想式。本诗从眼下的“别”落笔,随后畅想别后的情景,是“一般将来时”。由“东风无力百花残”联系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再联想佳人早上梳妆,诗人晚上孤独的吟叹。这里没有“春酒”和“蜡灯”,有的是“云鬓改”和“月光寒”;也没有“彩凤”与“萼绿”,但有“蓬山路”与“青鸟看”。如果将全诗看作别后回忆,那也是“过去将来时”,以时间发展为线索,仍属于“顺叙”。

  (二)借事抒情的好处

  除了像“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琴诗》)这样屈指可数的哲理诗外,唐诗宋词大多是缘事而发,事、情交织,使得写事有明确的意向,抒情(包括诗中的一些议论)都有坚实的基础。

  1. 内容实在不空洞。“昨夜”一诗,有了“思念”“听鼓”“走马”等细节以及事件的描写,连朦胧暧昧的情感也变得清晰可见。作者在此基础上的联想,纵然“出神”(“身无彩凤双飞翼”),也能“入化”(“心有灵犀一点通”),更不要说“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这样基于生活体验的具体实在的描述了。本来,“相见”一诗,采用由实向虚的幽径,因为有“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一事情的笼罩,再加上中间两联的海誓山盟和相互劝慰,虽大致是虚写,却也形象逼真,缠绵悱恻的离情别意如在读者眼前。纵然是尾联写神话传说,也与“离别”之事浑然一体,曲尽其妙。

  2. 易于唤醒读者体验。从某个层面看,这两首诗抒发的离情别绪,都是普遍的人性。不说成人读者容易理解,就是思想情感已经得到较好发育的高中学生,稍加点拨,也能读懂诗中两情相悦的美好感情。高中学生凭借浅浅的经历,以及在文学作品影视中的感知,也能比较深入地品味两首诗中的情感。

上一篇:《少年行》王维下一篇:李商隐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