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何以不入“清高”之列(2)

2018-07-20孟浩然

  后来,孟浩然又隐居于鹿门山。鹿门山是东汉末年着名隐士庞德公“采药不归”,化羽成仙之地。诗人在《夜归鹿门歌》里这样写道:“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夜来去。”从日落黄昏到月悬高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际上是诗人从尘杂世俗到回归自然的隐逸之路的暗语,也是由“入世”到“出世”的心路折射。于是,在那“栖隐处”,“幽人”便重叠了诗人与庞公的双重影子。

  孟浩然四十岁之前主要是闭门修性,可心远非静如止水。

  他和有官位的人,游山玩水,饮酒赋诗,便常常在诗中流露出希望荐举之意:“犹怜不调者,白首未登科”“谁识躬耕者,年年梁甫吟”“今日龙门下,谁知文举才”。孟浩然如此不失时机地表白心迹,可见其用世之心了。

  而当他有机会陪同张九龄丞相游荆州名胜时,自然更不会放过这样的绝好机会。《临洞庭上张丞相》这首诗就写得明明白白:“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诗中的“济”是关键所在,“欲济无舟楫”,也完全是一种心事的表白,那就是太平盛世,自己不甘闲居无事,希望有人能够助他一臂之力,以成就一番事业。由此可见,孟浩然所走的隐逸之路,本就不是他的原意,其实质是曲线求仕之路。

  到了不惑之年,孟浩然便再也按捺不住他内心深处的真切渴望,决然向长安进发,应试进士。起初,他踌躇满志,可结果出乎他的意料。名落孙山的沮丧和幽愤也就跃然纸上:“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古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孟浩然曾自视“词赋亦颇工”,如今却落了一个“不才”。求仕情真,而宦途无望;鬓发已白,却功名未就。个中的滋味也只能积淀在一个“空”字上了,圆庐虚空,月夜虚空,仕途虚空,心绪虚空。

上一篇: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原文及赏析下一篇:孟浩然为何断送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