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唐诗《春晓》教学设计

2018-07-20孟浩然

  吟诵展示课《静夜思》、《春晓》教学设计

  一、 导入:

  (配乐)中国文字历史悠久,意蕴悠长。这些美丽而又富有魅力的文字生来就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诗的灵性,在浩瀚的中华文化中,诗词歌赋让我们体会到了汉字的意蕴之美。而当你读起它们,那变幻无穷而又美妙动听的韵律便会从你的唇齿间缓缓流出,或如昆山玉碎,或如明珠落盘,或轻快明朗,或如泣如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循着汉字的音韵,探寻古诗文别样的情思与味道。

  二、 透过声音品味古诗

  每当夜晚来临,那浩瀚碧空中的一轮明月,总会勾起我们无限的遐思,多少传唱古今的经典佳作就在对月喟叹中吟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月夜写就的古诗。(课件出示《静夜思》,请学生读题目)

  指导理解“思”,并纠正读音(课件出示):同学们,虽然你们都没有读错,但是在古语中“思”除了读sī外,还有一个读音“sì”,它表示的是“心绪、情思”之义,在这里就是这个读音。请跟老师来读“静夜思(sì)”。既然这个字是“心绪、情思”之义,那么李白这首诗的题目告诉我们他要抒发的就是静静的深夜他的一种。。。。?(点名说)

  了解了诗歌题目的意思,请同学们再来观察这三个字在读音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三个字都是四声)在普通话中,除了四声还有哪些声调?(一二三声)但是,在古语中,是没有这四个声调的,只有平、仄两个声调。普通话中的一声和二声相当于古语中的平声;那仄声呢?(引导学生回答三声、四声,同时课件出示)在这首诗题目中,三个字都是四声的,那么他们就属于仄声字(引导学生来说),我们用“短竖”来做出标示;平声字我们就可以用“横”来标示。那么题目中的三个字为仄声,就需要用短竖来标注。(板书)

  我们会给诗歌标注平仄,还要学会读出它的平仄。平声字在读得时候需要读长一些,而仄声字却需要读短。这就叫“平长仄短”。我们再来看题目中三个字,都是?(生答仄声字),根据平长仄短的规则,谁来读一下?(点名读,并作评价与引导,适时示范声音由高到低,由响到弱)你发现老师读的声音上有什么特点?谁再来读一下?瞧,我们的汉字就是这样奇妙,它不仅能让我们读出它的读音,还能读出它的情感。在古语中,平声字传达的是高兴、愉悦的情绪,读起来声音长而响;那仄声传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呢?仄声读起来声音又是怎样的呢(点名回答:忧愁、悲哀,读起来短而轻)现在,谁能带着情绪再来读一读这三个字?(点名读,手势指示)。

  静静的夜空下,李白抬头望着天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他低头踱步,轻吟成诗。这字字句句的思念,都在这低沉忧愁的吟诵中。让我们也做一次李白,配合手势,一起吟诵起这首诗。(演示:平仄手势)。注意老师手势的高低以及长短。(引导学生诵出平仄)

  瞧,平平仄仄、高高低低中,我们便读出了古诗别样的韵味。那么,刚才你们跟随老师起起伏伏、跌跌落落的诵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回答:作者心情的起伏变化)李白在这个静静的深夜,在如水的月光下,所经历的情感起伏,就通过这20个字的平仄、高低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高兴的时候,我们的声音随着他的心情高扬;忧伤的时候,我们的声音随着他的心情低落。(配乐,引导再次配合手势吟诵)

  同学们高高低低地吟诵中,把留在纸上的文字变成了有着自己独特味道的声音,其实,我们汉字的声调就是最美妙的乐谱,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则,随着声调的起伏变化,每一首诗歌都是一首绝美的歌。(插入戴学忱视频)

  听了戴先生读得诗,你觉得和我们刚才读法有什么不同?其实,这种方式既不叫读,也不叫唱,而是吟诵。在古代,我们中国人读诗都是像戴先生这样吟诵的,()直到近一百年前,我们从西方引入了朗读,吟诵才逐渐淡出了中国人的视线。但是,几千年来,我们的古诗文都是这样一路吟下来的,我们也只有还原古诗最原汁原味的吟诵,才能品出古诗中那或浓或淡的悠悠情思。请听。(老师示范吟诵)请大家跟随老师的手势尝试吟诵。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在如此静谧的夜里,李白望着一地皎洁的月光,思念起自己的故乡。可你们知道他的故乡在哪里吗?这便是当时大唐辽阔的地域图,李白出生在碎叶城,现在属于吉尔吉斯斯坦,与新疆相邻。李白五岁时跟随家人万里迢迢来到现在的四川,25岁时,怀揣着浪漫的梦想,李白挎起一把宝剑便离开家乡,开始了他充满浪漫情怀,而又坎坷艰难的山川江河之旅。对家乡浓郁的思念,化作了客居他乡的游子口中低沉忧愁的吟诵。月夜思乡,也许李白便会这样吟起一首诗。(配乐,课件出示地图,引导学生吟诵)

上一篇:孟浩然《春晓》说课稿下一篇:孟浩然《春晓》课堂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