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课文内容分析

2020-04-25其他类

  《窃读记》是2001年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林海音女士,以窃读为线索,描写了作者放学后急 匆匆赶往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窃读,到晚上才依依不舍 离开的读书过程。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 窃读记课文内容分析,欢迎阅读。

  窃读记

  转过街角,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的声音,我放慢了脚步。放学后急匆匆地从学校赶到这里,目的地可不是饭店,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因为那样不会被人注意。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回到这里时,已经有人给摆上一张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每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发觉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了。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窃读记》课文讲解

  《窃读记》是台湾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记述作者童年因贫困买不起书而只能在书店“窃读”的经历。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详尽描述了两次放学后到书店“窃读”的过程,条理清晰。两次“窃读”过程的中间,插入了为何开始“窃读”、怎么“窃读”以及被赶出书店的屈辱感受等相关内容的叙述。精巧的布局谋篇,让故事充满了张力。

  《窃读记》的题眼为“窃”,围绕“窃”,作者细腻生动的描绘了她读书时的情态。一个看似贬义的“窃”字,饱含了作者“窃读”的独特感受和复杂滋味。这种“窃读”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呢?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窃读”的滋味既是矛盾对立的,也是和谐交融的。

  “窃读”的滋味是“快乐”与“惧怕”的交织。“我”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只读不买,但是这样窃读,终于被人发现并且受到羞辱。这是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放学后急匆匆赶往书店,交织着回顾昨天读书而带来的不安,“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女孩不知最后嫁给谁?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角第三排,不错……”进入书店因人多而安心,交织着害怕书被卖光的担忧,“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因无人注意而产生暗喜,交织着进入书店的小心,“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终于挤到书店里面的放松,交织着寻书不得的着急和找到书后的喜悦,“在一片花绿封面的排列队里,我的眼睛过于急忙地寻找,反而看不到那本书的所在。从头来,再数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是在昨天那位置了。”伸手取书准备阅读的兴奋,交织着被老板发现后的羞惭、难堪……快乐与惧怕这一对矛盾体,就这么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让人又爱又怕。

  课文的第二部分紧承第一部分,仿佛是给读者揭示答案,插叙作者窃读的原因以及过往经历。这一部分紧扣“我很快乐,也很惧怕”细致描摹了“窃读的滋味”———大大的快乐中蕴藏着小小的惧怕,小小的担忧中积淀着无限的喜悦。

  换书店窃读、到顾客多的书店窃读、假装别人亲属窃读、下雨天窃读、想象吃饱饭舒适地坐着窃读、读得上瘾忘了时间的窃读等等,好似电影镜头一样渐次展开,让我们看到“我”丰富的窃读经历以及为窃读花费的小心思,既让人对“我”的家贫无法从心所欲地读书而有点儿心酸,又为作者在窃读时展现的童稚与狡黠而会心微笑。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作者的这种细腻的描写,感受其既痛苦又幸福的心理。

  插叙完既往的经历后,文章回到顺序部分,讲述自己受挫后再次窃读的故事,这是课文的第三部分。这段回忆很温暖,写“我”终于还是没有抵抗住新书的诱惑,再次走进书店窃读,结果得到好心人的帮助,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

  教学这个部分时,好心人给“我”的帮助以及对“我”心灵造成的冲击是重点,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语句感受和体会好心店员的深意。比如,当“我”寻找自己要找的那本书时,“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没有卖”“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在远远的柜台旁,他向我轻轻地点点头,表示他已经知道我看完了”,这个店员用留书不卖的方式使“我”顺利读完这本书,这不仅是对“我”读书热情的支持,还是对我幼小的心灵和自尊地保护,他与前面的书店老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于是,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自然地发出了“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的感慨。宽容和博爱就此在一个幼小的心灵洒下了爱的种子,文章的主题也就此得到深化。

  教学时,注意紧扣“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句话,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快乐”,又为什么“惧怕”,并结合文中相关的心理描写,进行分析。

上一篇:语文《窃读记》阅读答案下一篇:以致青春为题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