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荀子中心论点(2)

2018-07-13劝学

  所以后边接着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何谓“知明而行无过”?

  “行无过”,就是见到小悦悦倒在地上不冷漠的走过,见月熊不想到提取胆汁,见到不义之财不私念萌动,手中果皮纸屑投入垃圾箱;就是不盗不慢不妄不奢不邪淫不任性,为正为义为宽容为博爱等等。

  所以,“行无过”就是善,而一个人做到行无一过,就是“至善”;一个人怎样做到“至善”呢?靠外在法章制度的规约,还是内心真正的觉悟;当然是后者,所以,“至善”的前提是“知明”,而这“知明”就是《大学》中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所以,“知明而行无过” ,所讲的正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大学之道的终极目的就是成为圣人。

  所以,这句话可以换成,“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圣人成矣”。

  而后文荀子更明确的指出“学恶乎开始?曰…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劝学》课本被删减部分)“士”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君子,(孟子有云“无恒产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可为辅例)。

  另,荀子在《劝学》中还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又言“君子之学也,美其身也;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意为君子学习的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境界,小人学习是为了为人做牛做马——可理解为专业服务谋生之用吧。这里显然荀子劝的是君子之学,而不是小人之学。君子之学,而“美其身”,亦是“行无过”,成圣人。

  这样,我们也就能更好的理解《劝学》的第二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既然君子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成圣人,而成圣之途“博学”和“参省”①都不可少,但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因为学习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更好的借鉴圣贤的经验,实现生命的提升,其实对此荀子在文中给了明确的说明“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被删减不分),所以荀子说“君子生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所借助之物,就是学习,即善于借助学习前人的经验。此言学习的重要作用,亦言君子明智。

上一篇:劝学荀子原文及字义下一篇:荀子劝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