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高竹很神奇,高竹产楠竹、产贡米,产毛林柑、出美女。
赤水一说高竹,大多数人会联想葫市到官渡公路中间这一片神奇的地方,它原来属于旺隆区的高竹公社,7个自然村居住了汉苗同胞3000多人,1991年建镇并乡撤区时划归了现在的葫市镇,保留了高竹、高桥2个行政村。
第一次听说高竹,是缘于我的同学姜茂楷毕业后就到这个地方修行。后来听说高竹这地方,是我有同学老公来自高竹,有工商所的本家的嫂子也来自高竹。后来,在我工作、生活交往的人群中高竹方向的人员逐渐多了起来。后来我媳妇经营竹乡米,品种里边也有来自高竹的冷水稻。
葫市到官渡公路的地名,大多数以公路里程命名,比如到2公里,那儿就叫两公里。大家最熟悉的一个地方应该是13公里,因为这儿已基本上是葫市镇居民至高点了,从十三公里这儿分路就走向了高竹。从高竹又可以通向长沙、长期、官渡和旺隆。高竹,居高临下,四面环山,算是赤水境内一块福地呵。这些年,我们上上下下,跑来跑去,经过十三公里的机会就像回家,可是路过时候就没有勾起我对这块宝地的神往。
周六,有幸碰巧了谢老师,得知星期天要安排到高竹考察苗圃建设。因为他们是工作,也没有去想能和他们一道在龙年正月领略高竹风光。夜深的时候,回想谢老师他们的约定,渐渐勾起了我的神往,便巴倒巴倒的想,趁机去看看高竹的山水和高竹的人。
早上起来,天空一片苍茫,极低温的天气中似乎还故意地撒几粒似雨似雪似冰点的那水水,差点就动摇了高竹的念头,在走向办公室的一刹那,我还是拨通了谢老师的电话,还好他们的计划如约,我急急地申请终于得到一道同行,约上葫市林业站的明站长,我们在赤水大桥头汇齐少老板罗兵兄弟便驱车高竹了。
早春正月,风是飕飕的冷,坐在车头到不觉得。车过天堂坝,雾气就上来了,到十三公里,公路就得湿滑了。由于硬化高竹公路新修涵洞,车到十三公里就显摆了。停好我们的`车、停好罗兵兄弟的车,我们两车并一车转乘高竹定线班车。高竹公路还在改造中,从十三公里到高竹这8.7KM就一节烂、一节硬、一节硬化了又去刨。好在路不长,十三公里平行了一段就是抹斜的坡,也就半把小时的路程便顺畅抵达高竹场。
高竹下车后,感觉从1000米左右的海拨下到了600多,山巅仍然云遮雾绕,眼前的视野却开阔起来了,仿佛就是宝源那沟沟的那样样,有山有水有梯田,只是泥色不那么的好,除了黄泥巴就是鸭屎泥,土头种包谷、种洋芋、产藠头和魔芋,当然还有挖不尽的冬笋、无污染的圆白菜、化渣的大萝卜。退耕还林后、成片的竹林占据了这一片一片的山地,除了水稻田种好自己的口粮外村民们念的都是林业经,楠竹不再是他们单一的经济来源了。年前,高桥、高竹两村就有村民自发去重庆的江津市购买了桂花秧,开始栽种经济苗,尝试着让高竹这片神奇的楠竹之乡走出多种经营的新路子。
在车上,已经得知今天的主题是谢老师为回乡再创业的罗兵兄弟牵线搭桥,用罗兵的资金、技术和市场,融合高竹的林地和劳动力,开拓城市绿化苗圃市场,按罗说的说法,他要将成都那边的桃花节、梨花节、樱花节移植到老家葫市、元厚和四洞沟,培植我们的桂花节、银杏节,让赤水旅游能留得住客、留得下钱。所以我们前往高竹的目的地也很明确。午饭安排在护林员吴吉远家,考察地点是维高山下高桥村王支书那一带公路边的林、田、土。看了村民们栽植的桂花苗、看了天然生长的黄瓜米(红豆杉),在从石庙子回高竹的路途上,罗兵、王支书他们就基本达成了合作经营的框架。
在高竹,这个小小的乡场,我们还能找到计划经济的痕迹,学校、卫生所、分销店,只是乡政府、公社驻地已经变成了村委会,原来三两户农家的高竹公社已经壮大成了70多家、逢五逢十有场期的乡场了。集市上有鱼摊、有百货、有手机,有人收购魔芋种。在高竹,我们已经很难想象边远贫穷。是移民们在建设高竹乡场,是留守者在更新黔北民居。虽然农网改造只是到了变压器,来自自供区外的水电、火电已经为高竹乡民们做饭、取暖提供补给了。只是吴老者的米酒不再烤。
午饭是吴吉远一家为我们提供的豆花、腊肉、楠竹笋,就了习酒五星。拌酸菜、圆白菜很顺饭。吃饭的过程中,我们通过饭桌了解更多的高竹,高竹的路、高竹的水、高竹的电、高竹的学校、高竹的民风。这些信息一下子向我的大脑涌来,海量、爆炸,然后剩下的只是早上去高竹公路边背柴女们冰冷的身影,下午返程的路上她们的身影还在凝冻的竹林中晃动。
高竹回来,记住了高竹仍然在山。
【高竹印象的散文】相关文章:
1.断竹散文
2.恋竹散文
3.竹思散文
4.《竹影》--散文
5.印象春天散文
6.印象旬阳散文
7.印象溪头散文
8.听竹的写景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