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例1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点拨按三步组织答案。
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第一步)。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第二步)。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
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对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第三步)。
示例2
西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点拨 按三步组织答案。
答案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第一步)。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第二步)。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色(第三步)。【网络综合 - 高三】
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复习资料: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
常见题型及解答技巧
提醒1——托物(人)言志型鉴赏题要答出“表层”及“深层”两方面
托物言志型及咏史型的古诗,其所涉及的情感一般分为两个方面,表面上看,是对某物及某个历史人物的感叹,而实际上往往表达自身的某种情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既要答出表层意思,也要答出深层意思,这样,才能确保拿住全分。
示例l
题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点拨 从表层(梅花)及深层(自身)组织答案。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并借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叹。
示例2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作者在该词写周瑜,抒发了什么感情?
点拨 从表层(对周瑜)及深层(自身)两方面作答。
答案抒发了对周瑜的赞美、敬佩及对他建立了一番功业,志得意满的羡慕之情,同时也借此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感伤之情。
提醒2——炼字型的鉴赏题要答三步
常见到这样的问题:“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者“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对这类题,作答时,不要孤立地只读该字,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具体而言,要答三步:(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人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1
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点拨按三个步骤组织答案。
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提醒3——意境类鉴赏题要答三步
我们常见到这样的题:“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者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有时也这样问:“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答这类问题时要从三个部分作答,即描摹诗歌图景一概括意境特点一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冷寂。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常见错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注释等来思考,避免出错。三是硬套某些术语,不结合诗句本身的内容分析。
【高三语文复习资料: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相关文章:
5.诗歌鉴赏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