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了解诗歌体裁》讲座稿

2020-04-26诗歌

  《了解诗歌体裁》讲座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这一节主讲的内容是《了解诗歌体裁》。该内容的重点是反复诵读,把握现代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意境。难点通过分析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该内容成为重点的原因是:由于体裁特点,现代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了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需要借助反复诵读,揣摩词句,感受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该内容成为难点的原因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有难度,觉得其过于抽象、含蓄,难以把握它的主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就是要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意象。这对理解作品的内涵,大有帮助。那么要如何来解决这些重难点呢,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案:

  一、赏析诗歌要注重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的提出源于孟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往往从利于集团、流派发展的角度出发,断章取义的解读《诗经》中的作品,孟子有感于此,提出了“知人论世”的观点。出示具体来说它分为“知人”和“论世”两个方面。出示诗人是社会群体里的个人,我们通过研究诗人以及作品人物的年龄、生平事迹、性格、家庭状况、文学风格、情感趋向等等来把握诗歌背景。“论世”就是将作家、作品放置在使其得以产生的社会坏境、自然环境中去考察,从而获得作品与时代之间的深层联系。“知人”与“论世”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清代学者章学诚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速论其文也”,强调的就是“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我了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是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艺术上大量采用象征、隐喻、变形、暗示等艺术手法,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名等特征。究其原因,是由特定的时代语境,和历史积淀所形成的。60年代末知识青年参加“上山下乡”运动,他们普遍怀有一种模糊而又强烈的情绪:不解、怀疑、愤怒、无奈、对抗等交织在一起,一种被抛弃的失落感以及对幻灭了的理想的沮丧和坚执,对失去家园的牵系等,这都成了这一代人的主导情绪和情感基调。了解这些,对我们正确把握朦胧诗的内涵是大有帮助的。当然并非所有的诗歌都要了解其创作背景,主要还是从诗歌本身出发,视情况而定。

  二、 赏析诗歌要学会把握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意境。

  诗言志,诗传情。情感是由分析意象,感受其意境来获得的。周国平说:“诗的使命是唤醒感觉、复活语言。内感觉的唤醒即捕捉情绪,外感觉的唤醒即捕捉意象。复活语言,就是使平常的词在一种全新的组合中产生不同寻常的魅力。所以诗就是通过语言的巧妙搭配把情绪翻译成意象。”可见,意象之于诗歌,有何等意义。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意象与意境。用通俗的话解释,意象就是寄托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意境就是组合意象构建起来的让人产生想象的艺术境界。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具体的,可以感知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是抽象的,需要感悟的。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其次,我们还要了解诗歌意和境交融的基本模式:第一种是情随物境而生。这是指诗人原本没有自觉的思想情思,而是遇到生活中的某些物象,触动了诗人的情思,称为触景生情。对于此类诗歌,我们要多积累典型意象所特有的内涵。如 “明月”作为经典的意象之一,它与边塞战乱、游子思乡、以及诗人的人生机遇等紧密相连,成为历代文学永不磨灭的主题意象。同样寓意相似的还有孤山、浮云、游子、落日、夜等等,再如寓意惜别的“柳”,表达愁伤的雨、落花、衰草、暮霭、寒鸦等等。

  第二种是将诗人主观之情移入物境,使客观的物境带上诗人的主观之情,称为借景抒情。在赏析时,要注意物象前的修饰语,从而分析出物象的特点,进而把握诗人蕴涵于其中的感情倾向。如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中,诗人借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鉴赏一首诗歌,要做到透彻准确的分析意象把握意境,需要大量积累典型意象,同时还要善于分析物象的修饰成分,并熟悉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三、 赏析诗歌要发挥想象和联想。

  司空图引过一句名言:“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读诗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有了它,诗歌中的形象才能逼真、全面地浮现在欣赏者的头脑中,进而才能感知和理解艺术形象。

  下面就简单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尝试: 第一,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捕捉意象、创造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 想象、联想不但是意象的连缀、运动,而且是意象的创造,境界的拓展,情感的释放。例如学习《天上的街市》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天上的街市是什么样子?街市上的人们有什么活动?牛郎织女的自由幸福生活是怎么样的?如此一番学习活动后,再结合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学生对诗作情感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想象空间,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发挥想象和联想,填补空白。诗歌不能像小说那样,细枝末节,娓娓道来,也不能像散文那样,抓住某个片断,尽情挥洒,大肆渲染,它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大,因此,需要自然过渡,跳跃自如。如,余光中的《乡愁》一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背井离乡,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全诗前后四节,一节一个层面,中间几个大断层之间,如果写散文、小说的话,正是用武之地,而写诗只能这样跨,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作为跳跃的翅膀,从“小时候”跳到“长大后”,再到“后来”,最后跳到“现在”,这中间的空白留给读者去思考、去补充,回味无穷。

  第三,驰骋想象,展开联想,必须合乎情理、情景。欣赏者对艺术形象的想象与联想,不能漫无边际、毫无目的,不能离开艺术形象的基本点,要做到既“超出象外”又“得其环中”。随意发挥,只会适得其反。艺术的想象突出作用在于再造或创造。想象的根据是欣赏者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各种感觉经验,鉴赏者生活感知经验积累的丰富与否,决定着想象和联想质量的高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积累的历史文化经验和生活体会,联系写作背景、作者的经历,自然地突破语言文字的物质外壳,大力发挥想象。

  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培养,归根到底还是离不开生活与读书的阅历和体验。“生命之树常青,理论永远是灰色的”。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提高文化素养,才是鉴赏水平不断提高的最终之途。

  四、 赏析诗歌要反复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等古句,都形象地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诗歌因其鲜明的节奏,讲究押韵与平仄,富于音乐美,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学生们通过诵读,走入诗化的'意境,从而净化心灵、陶冶性情、提高素养。在实际的诗歌诵读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掌握技巧,选择不同方式,反复品读、快乐诵读。如何把握诗歌的诵读技巧呢?一般来说,在初读时,要读准字音、句子的停顿;然后在熟读基础上,通过品读,理解诗意,揣摩意境,体会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注重诵读中的押韵、平仄;学会根据内容和意境判断韵律的轻重缓急,读出节奏声调的上挑或下降;学会语速的选择,情绪激昂处势如破竹、轻柔缠绵处如潺潺溪流;读出诗歌的情调,或豪放激昂、或凄楚哀婉。如朗读《乡愁》时,要注意重复语句“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加之“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它们使乡愁浓缩于对象之上,更能打动人。我们在教学时,要着重指导学生通过迂回往复的节奏,与和谐婉转的音韵,感知诗人如泣如诉的思乡之情。

  在诵读诗歌的方式选择上,教师要善于结合具体的诗歌内容创设情境,采用范读、配乐读、自由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方法诵读;还可以课前诵读、课内赛读,组织形式多样的诵读比赛;这些都可以让学生享受诵读的快乐,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

  第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大胆赏读,自信诵读。

  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经验往往有限,教师不必过多的灌输一堆晦涩难懂的讲解,而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鼓励他们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他们就不会觉得学习现代诗歌枯燥无味而感到厌烦。出示“诗无达诂”,诗歌阅读不是科学研究,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情感体验,一种审美欣赏。赏读,富有学科特色,更富有人文关怀。一首好的诗作,是可以引起大多数人情感共鸣的。诗文中的感情需要诵读的人,倾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填充。在诵读时,要感觉是在朗读自己的诗作,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如此才能真切而深入地理解诗歌。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们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使诗歌意蕴更加丰富;给诗歌打上自己的思想烙印,自信的诵读,从而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总之,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对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不止以上几种,其他的如语言、句式、结构、章法、节奏美、跳跃性等等都是我们鉴赏诗歌的途径,我们要不断地探索和灵活地把握各种鉴赏方法,以达到现代诗歌鉴赏的审美目的。无论用什么方法,读懂一首诗,并能产生共鸣,就是成功。谢谢大家!

【初中《了解诗歌体裁》讲座稿】相关文章:

1.古代诗歌的体裁

2.诗歌的起源讲座内容

3.了解关于六一的诗歌

4.《化石吟》的体裁

5.木兰诗的体裁

6.初中语文诗歌欣赏的评课稿

7.观沧海的体裁

8.雨的初中诗歌

上一篇:我只是一缕风的抒情诗歌下一篇:唐诗柳宗元《江雪》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