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政治抒情诗《蜀道难》主题(3)

2018-07-16蜀道难

  李白一生奋斗的理想,是要以布衣取卿相,佐明主、济苍生、安社稷。他二十五岁仗剑出川,用了整整十七年光阴为之造势。天宝元年应诏入京,受到玄宗破格礼遇,供奉翰林,三年翰林待诏生活,使他失望。玄宗沉迷声色,不问国事,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国家危机四伏而不知。诗人遭豪门权贵,谗言诽谤。他在《梁甫呤》中云: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闾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他又说: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云尧幽囚,舜野死(《远别离》)。这是要亡国亡君之兆,李白忧心如焚,付之于诗。看来李白确实发现盛世将倾,将危国危君。

  《蜀》把这一政治见解虽然表达得含蓄蕴藉,却更加浓烈。这是忧天倾的政治感叹。

  我们再来探究蜀诗表现了李白的什么政治见解呢?皎然《诗式》云: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他告诉我们文章中的思想内容不是通过语言文字的直白,而是借助形象的真实描写显现出来的。又根据接受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鉴赏主体能动的感受过程中,要接受客体的导向、支配和制约,一般来讲,对于一篇文学作品,通过仔细阅读分析,便会发现客体都有潜在的、相对确定的定向暗示和情感意向。我们必须以此为通道,才能真正切入作品的深层结构。所以我们研究《蜀》的主旨应从诗作的定向暗示而不是表象,应从诗作的形象而不是语言的直白,来把握作品的内涵,才可能获得比较正确的、原品味的艺术感受。才能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

  玄宗亲近重用阴谋家、野心家,并让他们身居高位。奸相树党相群,悍将拥兵自重。天宝初,玄宗荒淫废政,女后之祸,宰相窃位,宦官干政,藩镇割据的种种政治危机已露端倪。诗人以蜀道为载体,让国家危急蕴含其中,使物意二者有无相生,虚实结合,物我同一,裴然成章,构成深邃的意境,用隐晦曲折的文笔,离奇闪烁的描写,反复渲染,表达了他对时局的认识。其意行乎其间,却不见踪迹,杳冥惝恍,深不可测。正如严羽所论:盛唐诸诗人惟在兴象,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沧浪诗话》)但是潜心探求,还是可以看见其旨在作品字里行间闪现。草蛇灰线,虽隐而显,幽愤秘旨,虽曲而达。李白极写蜀道难,其意绝非仅仅夸写蜀地山水雄奇险峻。当他把峥嵘崔嵬的蜀道呈现在读者面前时,笔锋骤转,由自然景观的描写转入对时局的评论: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又以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揭示出全诗的主旨,千里来龙,到此结穴,思想深广浑厚。这正如陆机所谓:立片言以居要,乃全篇之警策(《文赋》)。峥嵘,山势高峻。崔嵬,高大不平。这是对剑门的描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可喻国家权力之高位。所守,即喻把持国家高位的权贵。或,可释为不指定代词有些人,也可释为表示游移估量的语气副词也许,也可注为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本诗如果是表达李白的政治预见,那么我以为宜释为如果。匪通非作不是讲。亲宜释为亲近。狼与豺喻叛逆作乱之人。例如:何意上东门,胡雏更长啸,中原走豺虎,烈火焚宗庙。(《经乱离后将避剡中留赠崔宣城》)和猛虎又调尾,磨牙皓霜雪(《北上行》)。这两首诗中的豺与虎喻叛逆作乱的安禄山。《蜀》则以之喻占据国家权力高位的权臣贵戚。那么,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直译则为据国家高位的人,如果把不是国君该亲近之臣,就会变为叛臣逆贼。诗人主张君主必须高度集权于自己手中。这是针对玄宗不理朝政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奸相贼臣权倾人主而发的,表达了诗人对玄宗用人政策的极大担忧,揭示了国家危的根本原因,表达了他独特的政治见解。这指出的国家危殆的根本原因,是诗人卓异不凡的政治见解。可是时人还沉醉在歌舞升平的大唐盛世。

上一篇:抒情诗蜀道难的主题新意下一篇:2017有关《蜀道难》主题新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