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案例及课堂实录(2)

2018-07-16水调歌头

四、主题升华

  为本文的板书,拟写横批

  上联:望月问天想宫阙

  下联:问月思人盼团圆

  横批:

五、板书

【课堂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我们学习25课的最后一首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起月亮没有人不喜欢,尤其我们古代的诗人更喜欢月亮,通过月亮表达自己对人类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看一看作者想通过月亮告诉我们什么,又想诉说什么。

  师: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词。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全班齐读。)

  师:大家读得非常好,下面依据你对这首词的理解,诵读这首词,其它同学通过同学的范读,想象词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述说出来。

  (学生朗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赵正源同学读出了苏轼的潇洒,思绪的悠远,谁再为大家朗诵这首词,把苏轼的豪放展现出来。

  (学生诵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韦绪辰在最后一句添加了自己的情感,读得非常好。

  师:刚才在听范读时,我们提出了要求,在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读到“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时,想象到作者一个人在月下起舞的样子。

  生:读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想象到作者端着酒杯对青天提出问题。

  师:是否有同学找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哪首诗呢?

  生:这首词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一句中来。

  师:李白是一个怎样的诗人?

  生:浪漫,洒脱。

  师:很显然正因为苏轼也是豪放、洒脱之人,所以他很喜欢李白的诗,从李白的诗词中选用诗句,借鉴。

  生:在读到“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时,我想象作者坐在窗前非常惆怅的样子。

  生:在读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时,想象到作者一边喝酒,一边想到他一生的际遇,但他还是能发出美好的祝愿。

  师:老师知道你的预习作业做得很到位,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大家说说你还想象到了哪些画面。

  生: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一句,我的理解不同,他本来心情不好,但在此时他豁然开朗,心情也好了起来。

  师:她用了“豁然开朗”一词,用词很准确。

  师:同学们有谁能向大家展示你昨天预习时找到了哪些与月有关的资料?

  生:我找到的资料是有关月亮的别称:有玉兔、冰壶、冰轮、婵娟、广寒宫、桂宫。

  生:初升的月亮给人的感觉就是新生事物,满月给人很美好,圆满的感觉。

  生:我找到人们愿意借助月亮表达情感大致有三点:一是月亮离人们比较近,晚上都能看见。二是它有很多变化规律,有圆月,弯月。三是它的气质与人们想表达的情调相符。

  师:这三点告诉我们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而有时又高于生活,我们借月亮表达美好的愿望。

  生:我查到有关月的成语。月满西楼、风花雪月、花好月圆、披星戴月……

  师:与月有关的成语更多的是褒义词语,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这首词中的月亮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

  师: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借月想诉说什么呢?”我们说月亮可以代表诗人的心理,情感。

  生:我觉得作者看到中秋的满月时会想念他的弟弟。

  师:你从词中哪些地方看到的?

  生:小序中的“兼怀子由”。

  师:在小序中我们首先找到作者借月亮是来表达自己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生:我找到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通过资料我知道,他与弟弟分别已七年之久,所以我认为在写他与弟弟的分别。

  生:我找到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我根据“无眠”来判断他思念弟弟,苏轼因为月光无法入睡,想起了他的弟弟。

  师:你能否找到一首诗句也是借月光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呢?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我找到“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通过书下注释可以了解到月亮不应对人们有什么遗恨,今天是八月十五,应该是亲人团聚的日子,但他却与弟弟分离了,所以他才有这样的感慨。

  生:我找到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虽然相隔千里也要共享这美好的月光,他和他弟弟相隔千里,希望他和他弟弟也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同时对天下百姓发起祝愿。

  师:他想到了苏轼借怀念弟弟在对全天下人进行祝愿。

  师:下片作者是对谁发问?

  生:月亮。

  师:提出什么问题?

  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师:作者在下片中通过问月来表达什么情感?

  生:思念子由。

  师:苏轼通过思念子由想表达什么情感?

  生:盼团圆。

  师:我们可以概括下片内容为“问月思人盼团圆”。

  师:这首词是否全是在写怀念子由呢?

  生:不是。

  师:你在哪里找到了依据?

  生:小序中说“兼”怀子由,“兼”是同时的意思,说明除了思念弟弟还有另一件事也使他很忧伤的。

  师:作者借这首词还有另一番感慨,到底是什么在小序中是否说清楚了?

  生:没有。

  师:我们说小序中提到了“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我们可以看到小序中的关键词“欢饮达旦”为什么会“欢饮”?

  生:醉了。

  师:词的下片在讲怀念子由,另一个原因应该在上片,让我们来看一看上片是怎样的原因让苏轼写下了这首千古奇绝的词。

  师:我们齐读上片,下片是在问月,你思考上片又是在向谁发问?

  (学生齐读上片)

  师:老师提出一系列问题

  师:上片在问谁?

  生:问天。

  师:问天什么问题?

  生:明月几时有?

  师:结果呢?

  生:天不可能回答

  师:他为什么会问天?这句话实际是苏轼借鉴谁的诗?

  生:李白的。

  师:“把酒问青天”这时我们能对天去发问,可以感触到作者的胸怀。

  师:他问的问题是“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大家看一看宫阙的解释—宫殿。天上到底有没有宫殿,我们小时候读了很多故事,月亮里有什么?

  生:嫦娥,玉兔……

  师:我们读过许多与月亮有关的童话故事,“不知”是一种迷惑状态,作者在关心天上是什么。

  师:他的愿望是什么?

  生:“我欲乘风归去”。

  师:老师关注到了一个词“归”,我们在学习《岳阳楼记》中也有一个“归”字,“微斯人,吾谁与归”,书中是怎样翻译的?

  生: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师:这个“归”字告诉我们苏轼难道来自天上?“又恐琼楼玉宇”,“恐”写出了什么?

  生:担心,害怕。

  师:他“担心、害怕”什么?看“琼楼玉宇”书下指的什么?

  生:美玉砌成的楼宇,想象中的仙宫。

  师:这个仙宫与宫殿有何关联?

  师:他担心的是什么?

  生:“高处不胜寒”。

  师:书下是怎样解释的?

  生:经受不住寒冷。

  师:这一系列的问题是否在告诉我们作者要回到天上?

  生:不是。

  师:词中写道“何似在人间”,就像是在人间,还是觉得人间好。

  师:但是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两分钟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

  生:宫殿和琼楼玉宇指的是当时的朝廷。

  师:什么原因让你们有这样的结论呢?

  生:查找了当时的背景资料,当时苏轼与朝廷内的人政见不合。

  生:就像《岳阳楼记》那句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想回去,但又害怕回到朝廷,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才离开朝廷,但他又很关心朝廷的事,所以用作“归去”。

  生:“又恐琼楼玉宇”,当时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同,离开朝廷但又想为朝廷做些事情,可他又不能回去,经受不住那里的“寒冷”。

  师: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苏轼当时的心理。

  生:踌躇,矛盾,犹豫不决。

  师:上片哪两个词可以体现这种心理?

  生:“欲”和“恐”,“欲”是想要,“恐”是担心。

  师:刚才同学们提到了《岳阳楼记》和本词的写作背景,确实这两篇作品,有某些相似之处。请思考“高处”的含义。

  生:地位高、高高在上的朝廷。

  师:经受不住那里的寒冷,这里的“寒”字也有特殊的含义。这个“寒”的感受绝对不是苏轼想要的,而是他的担心。

  师:经这三个同学的发言,上片写词的另一个原因渐露端倪,请一个同学做总结性的发言,苏轼写这首词除了思念弟弟还有另外一个什么原因。

  师:作者问天,问月到底想说什么?上片到底想说的内容是什么?此时作者的心情怎样?

  生:我觉得他离开官场,无法实现他的抱负,在醉酒后发出这样的感慨,他关心朝廷的事情,但他又不能回去,虽然苦闷,但他还是想祝愿人间生活美好。

  师:他回朝庭的目的是做官吗?

  生:不是。

  师:他想为天下人做事,但不能回去,可他又放不下忧国忧君忧民的那份心思。

  上片通过望月问天想宫阙,而宫阙又是指朝庭,我们把上片中“宫阙”“琼楼玉宇”替换成“朝廷”,就能大致理解作者上片写作的目的了。

  (学生进行替换练习)

  师:思考作者写这首词的原因是什么?

  生:想天下,想天下的人们都能过上好日子。

  师:对,因为这个,他踌躇、矛盾、郁闷、想念、思念。词中的哪句话把作者的心情完全释放出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是什么原因使他豁然开朗?

  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自然规律,这样的事情自古以来就很难完美。那么,对于忠君,对于与弟弟的手足情,这是一个自然规律。只希望天下所有人都能美满。“长久”是从时间上来说,“千里共婵娟”显示苏轼怎样的胸怀?

  师:“千里”指的是空间,一个“共”字体现苏轼的美好愿望——天下人都要享受月亮的美好。古代诗人更愿意借助月亮表达美好愿望。能够享受月亮的美好,是因为天下人都能快乐的生活,这才是苏轼的政治观点:不是为做官,而是希望全天下的人民都能快乐的生活,即使他一个人去经受挫折,一个人思念弟弟,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思念国君。

  师:有一个资料介绍给大家,宋神宗曾经看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因为一句话而发出慨叹——“苏轼是忠君,终是爱君”,大家觉得是哪句话呢?

  生:“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师:对!“忠君、爱君”是宋神宗对苏轼的评价,很好的印证了苏轼的为人。

  这几句话表明宋神宗理解了苏轼的内心,虽处江湖之远,但仍心系朝廷,心系国君,难道这不是爱君吗?他想念弟弟是手足私情,对于忠君来说想念国家,为国家的内忧外患而思考,这是最重要的。

  师:怀念子由是辅,什么是主要的?

  生:对于国君,忠心是主要的,怀念子由是次要的。

  师:作者把怀念子由放在下片里,忠于君主、忠于国家放在上片首要位置,可见作者的精心构思。

  师:带着我们对本词的感受来再此诵读本词。

  (学生齐诵本词)

  师:老师想送给大家两句话,“人生失意仍需欢,莫使年华付水流”。这两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即使遇到了挫折,也要乐观向上。“人生失意仍需欢”中的“欢”字是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小序中的为何作者会“欢饮达旦”。

  生:可以。

  师:能否把上下片的内容看成一副对联,请同学们为它撰写一个横批?

  学生说横批:把酒问天、爱君思弟、中秋赏月

  师:我说的横批是:月圆人圆。

  我们今天的作业完成横批的撰写,看谁的最精彩,内涵最丰富。我们既要学习苏轼的心态,又要学习苏轼做这首词的方法。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下课!

上一篇:水调歌头话中秋古诗译作两相宜下一篇:古文水调歌头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