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苏轼的散文(10)

2018-07-16苏轼

  苏轼早年政治参与意识强,故特别推崇杜甫,晚年饱经世道沧桑,转而对陶渊明十分仰慕,虽然受到人生挫折经历影响是主要因素,但从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看,也符合作家创作风格变化的规律特征。苏轼《与二郎侄尺牍》自道其文风变化及创作经验曰:“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一向只学此样,何不取旧日应举时文字看,高下抑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且学此。”[13]

  苏轼对杜甫和陶渊明,都是极为推崇的。“乌台诗案”及黄州之贬之所以成为苏轼文学创作道路的重要转折点,是因为这一次重大人生变故,让苏轼明白了,在宋朝专制政治进一步强化的背景之下,已经不允许他像杜甫所处的政治相对开明的唐王朝,用诗来作批判现实的“实录”,他只能随缘自适,笔锋内敛,更多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滋味和对万物人生的感悟。因此,尽管苏轼晚年的文学风格及对人生的认识更臻于化境,但在反映社会矛盾和时代生活图景的内容方面,晚年要大大逊色于早期,这也是必须指出的。

  [参考文献]

  [1]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86

  [2]苏辙栾城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411

  [3]朱熹朱子语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苏轼资料汇编[C].北京:中华书局, 1994

  [5]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 1984

  [6]苏轼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87

  [7]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

  [8]东坡乐府卷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9]费衮梁溪漫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上一篇:苏轼从细节识人的品质下一篇:描写苏轼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