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诗品汇》的时代影响性(2)

2018-07-17唐诗

  三、《唐诗品汇》的辨体意识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长河中,明代的中心和议题就是对诗文体制规范及其源流正变的探讨。“辨体”是明人比较普遍的意识,比如格调说和性灵派都讲辨体。许多诗文评和文学流派之争本质上都与“辨体”有关。明代的文体学是继南北朝之后的另一个文体学极盛的时代。如徐师曾的《文体明辨》、杨慎《绝句辨体》、许学夷《诗源辨体》等。 明代的诗学辨体理论的基本主张是,乐府、古体诗必宗汉、魏,近体及歌行体必法初、盛唐。明代的辨体理论与唐诗关系非常密切,在诗学辨体理论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批评家大都是复古格调派,而复古格调论的真正先驱是高棅。明代批评家受宋代严羽影响最大,这从高棅的《唐诗品汇》的总序就可以看出来,我这里就不再列出了。关于辨体,我们课堂上专门花了五六节课的时间讨论了五古、五律、七古、七律、五绝、七绝等的发展渊源、具体的界定,及在每个诗体方面的大家等,此处不赘述。关于辨体,当然,前辈们的意见纷呈,如:“研究明代诗话,因该注意到有明诗坛在复杂纷争中的这样一个事实:即在各个不同派别之间,他们的诗学理论,往往不仅存在着排他性,同时也存在着互补性,而这种诗学思想之间的相互吸引与中和”。--吴文治《明诗话概说》

  “杜之诗法,韩之文法也。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尔”。--宋代陈师道《后山诗话》对杜、韩的破体不满。

  有的觉得很难界定清楚,不能过于破体,有的认为辨体不够清楚,或以文为诗,或以诗为文,均不工。实际上,古人辨体的目的从本质上还是为了追求文体的个性,以形成文体的丰富性。

上一篇:幼儿背唐诗不如诵儿歌下一篇:一场唐诗的赴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