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那么,陶渊明饮酒的结构内容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陶渊明饮酒的结构内容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的内容
当时乱世,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陶渊明对当时的世界充满了失望,同时,对美好的世界又充满了向往.于是就写了一些关于对美好生活无比向往的诗歌,其中比较知名,流传也比较广的<桃花园记>是其中的典范.
他向往的的桃园的轮廓在里面写的很清楚,不要求富丽堂皇的殿堂,也不需要荣华富贵的奢侈生活,要求的只是一家人,有老有小,安乐幸福,与世无争的场面.
陶渊明饮酒的赏析
(1) 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宋代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得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这首诗正刻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心无杂念,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飞鸟相与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 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南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2)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 这首诗以情为主,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四句,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