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王勃奇异的人生(2)

2018-07-17王勃

  王勃曾说自己"最初是学的周礼,偶然也喜欢读儒家的东 西,后来读了道家的书才感到与自己的真性吻合了"[19]。他在《益州夫子庙碑》中对于孔子的称讚是耐人寻味的:"圣人之设教也,......成变化而行鬼神,观 阴阳而倚天地,......索众妙于重玄,篡群徽于太素。"又引《易经》说:"圣人以神道设教而万物服焉"[24]。他是站在道家的角度把孔子往上拉,而后世、特 别是宋代以后的"大儒"们都是站在儒家低层的理上把孔子向下扯。然而,后世的人大都认为这些"大儒"们是在继承和发扬孔子的博大思想!

  曹夫子向王勃授业时最先给他讲《周易章句》,因此他对周易熟而且精,包括算卦、推算万年历等当时一般人觉得很难的东西他都很在行。他甚至还推算过一本《大 唐千岁历》,为唐朝的人准备好了一千年可用的历书[2]。但这些东西既没有使他对道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也没有使他的修炼向前推进一步。他对道的深一层认识 是从与常人相反的方向去应用《易经》之理而得到的,而且这一个认识上的飞跃也象他碰到曹夫子一样的来自一个令人惊异的天外奇缘。

  就在他刻苦钻研《周易》那一段时间里,有天晚上他作了一个梦,梦见孔子来对他说:"易有太极,子其勉之。"他醒来后反复琢磨,终于想清了是怎么回 事,写出了多篇对《周易》有创见性发挥的文章。他曾经写过五卷《周易发挥》以及《次论》等多部著作,后来都散失了。但他这一次认识上的飞跃,我们仍然可以 从他现存的一些文章中看出一点痕迹来。他在《八卦卜大演论》中曾说,"当你没有了思虑、没有了对任何东西的喜好时,你离太极的境界就已经不远了;一切可以 看到的东西都来自两仪,当你把这些可见之物都忘得乾乾净净时,那就是太极"[22]。

  读过《周易》的人谁不知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呢?但一般人都是顺著这个"生发"的路子往下走,直到把64卦弄得烂熟,再把它用到常人事务 中去:常人总是重"物"重"用"的;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朴散之则为器";但修炼 人要"返朴归真",放弃"物"和"用",因此要反过来从世间万象中回到64卦,再从64卦回到四象、两仪而太极,太极就是"有"、就是"一",也就是 "朴"。这个过程正好应了张三丰传道的"疯话":"正则凡,逆则仙,只要颠倒颠"。而在一千多年前,王勃这个20岁左右的年轻人就对"道"、特别是对 "易"有如此超常的认识,这真要让其后迄今的许多修道人惭愧莫名了。

  王勃的修炼道路到此应该是很确定的了:由医而入道,由易而提高;又都是超凡入圣的人在亲自指导或者梦中点化,并且已经修到看淡红尘、放下名利、守道不移的 地步。他毫无疑问地应该是一个道家的修炼人了。然而,他偏偏在"一而再"地让我们惊讶之后,又"再而三"地让我们再惊讶一回:他又全心全意地修起佛来了!

  但这回不象前两次,促使他修佛的突发性机缘没有被后人记录下来。由于他的著作绝大部份已经散失,现在留下的一本《王子安集》已经是明代崇祯皇帝庚 辰年间刻"初唐四杰"著作时根据后人收集到的一点断简残篇凑合而成的结果,因此我们无法知道他决心修佛始自何时。但根据《王子安集》,我们至少知道他20 岁时还没有决心修佛[16][28]。所以他正式开始修佛大概是在20岁以后、27岁以前的某个时候。在他留下的十篇碑文中,除了那篇有名的《益州夫子庙 碑》外,其余九篇全是为佛寺写的碑文;而《王子安集》中的最后两篇则是《释迦如来成道记》和《释迦佛赋》。

  《释迦如来成道记》是一篇很长的赋体文,讲述释迦牟尼佛发心修道和最后成道的经过。由于其中用到大量的佛家专门词语,一般人很难看懂,所以有名的 钱塘慧悟大师专门为它写了详细的注解;原文加上注解一共26页[26]。《释迦佛赋》是一篇讚颂释迦牟尼佛的短赋,它的最后两句"我今回向菩萨,一心归命 圆寂"正是王勃决心修佛的誓言[27]。在慧悟大师为《释迦如来成道记》写的注解中还提到王勃的 《释迦划像记》和《维摩划像碑》也是当时"盛行于世"的名篇,但现在的书中都没有。另外,王勃还为《四分律宗记》写过序文[13]。该书是讲佛家八正道 的,全书共有几十万字。

上一篇:王勃 天妒英才下一篇:《春游》王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