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妒英才”叹话王勃(2)

2018-07-21王勃

  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王勃不止是自幼才华横溢,而且在行文下笔做文章的方式上面也十分神奇而个性十足。王勃在每次写文字之前,都让书童或者他人磨好墨汁、备好纸张。然后被子蒙头,躺在床上呼呼大睡,待到睡及刚好时的状态,提起笔来,挥毫洒墨、文不加点、一气呵成、纵横捭阖,如有神助般。而且自在学堂学习开始,王勃写文章就不急不忙,待到别人写得将要完成时,他再提笔,但却总能弯道超车般的比其他同学先行写完,这也是我们的王勃“下笔如有神”最好的佐证了吧。

  四、不谙世事苦头吃尽

  王勃一生中除去最浓墨重彩的《滕王阁序》传奇故事,当属“《檄英王鸡》事件”和“私藏、处决要犯事件”。这也是“一朝不谙世事,一世苦头吃尽”。

  王勃十四岁,已当上朝散郎后,经主考官的介绍,担任沛王府修撰,并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王勃年少得志,缺乏官场经验,社会经验严重不足。当时诸侯王之间流行玩斗鸡的游戏。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一时兴起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助威。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圣颜不悦,读毕则怒而叹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唐高宗为人严肃、思维缜密,也有一根筋的性格特性,他不认为这只是少年的游戏玩笑之作,他觉得王勃这是在挑拨离间两个儿子之间的关系。一怒之下将王勃赶出沛王府,从此苦心经营、费心多年的官途从此葬送。

  王勃的二次被贬,既是不能吸取“斗鸡赋”事件的经验教训,同时也再次凸显了他自身在世俗事务处理方面的严重不足。王勃拜师长安名医曹元,在医术上面再次展示了他的“学霸”风采,后来听说在虢州盛产药材草药,公元671年主动申请调动到虢州担任地方的参军。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罪犯,正在被朝廷缉拿,他却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风声越来越紧,王勃自己私藏罪犯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事情败露出来王勃被朝廷看押,一审判决死刑,犯了死罪只等秋后问斩。幸亏遇到朝廷大赦,没有被处死。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官奴曹达事件,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从这些推断来看也不无道理。虽然这次死罪避免,保住小命一条但是被官府定性为有才无德,被开除官职从此与仕途分道扬镳,而且也连累了当时也在当官的父亲,因为其父亲教子无方,被贬到交趾,也就是现在的越南做县令,也算是祸不单行啊。

上一篇:王勃《滕王阁序》的文言现象下一篇:诗人王勃的童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