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子女汪朗、汪朝谈其父亲(2)

2018-07-20汪曾祺

  专访汪曾祺女儿汪朝

  为了纪念父亲,汪曾祺的子女汪朗、汪明、汪朝曾经合著了一本书:《老头儿汪曾祺》,回忆了这位作家的生活趣事、人生苦痛、创作历程。在“九十汪老”系列纪念活动举办之前,记者电话联系上了身在北京的汪老二女儿汪朝,通过生活里的一些小事,向读者展示了汪曾祺生活中更加生动的一面。

  父亲汪曾祺

  记者:几十年来,您和父亲相伴的日子,有哪些小事仍让您记忆犹新,并深深影响着自己?

  汪朝:在家里,我父亲脾气好,很随和,母亲在我们面前还有点威信,他是一点“地位”都没有,和孩子完全平等,我们都叫他“老头儿”。他名气大了之后,还是把自己看成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跟最基层的老百姓交朋友,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但他并不总是冲淡平和的,遇到不平之事也会拍案而起。我们楼里一个开电梯的小姑娘被一个住户打了,我父亲非常生气,认为应该让打人者道歉,这事最后没有结果,因为打人的是一个蛮不讲理的愣小子,没人会去惹他。父亲把这件事写进散文《胡同文化》里,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父亲很喜欢两句宋诗:“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他的平民意识除了来自于自身性格和家庭影响,更多是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受到的民主、自由风气的影响。还有,父亲虽然是个老作家,创作跨越现代、当代两个文学领域,但他从不以

  “老”自居,思想一点都不保守,他在文学界有很多年轻朋友。他给一些他认为有前途的年轻作家写评论,写序,为他们推介。他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为他们开路。父亲的文化底蕴、文学修养我们是望尘莫及的,但他和母亲那种心境平和、待人平等,不以己悲、不以物喜的生活态度对我们有很深的影响。

  记者:很多读者关心作家子女的职业选择,父亲是否也影响了您现在所从事的工作?

  汪朝:我们都是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在职业上基本没有可供选择的机会。我们是个很民主的家庭,父亲对我们从事的任何职业都充分尊重。而且,父亲在实际生活中能力很差,也不可能提出什么具有指导性的切实可行的意见。我们兄妹三人的文字表达能力都还算通达,应该和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关。不过我们三人从事的职业倒和文学没有直接的联系,大哥在经济日报工作,姐姐现在在人民大学从事教务工作,我的职业是新华社图片编辑,去年刚退休。

上一篇:汪曾祺 儿子下一篇:汪曾祺长女汪明笔下的父亲:泡在酒里的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