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三:《乡愁》教学设计
知识储备点: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中师时,每当周末,近路的同学一路飞歌回家,我就特别想家,心中有淡淡的惆怅、失落。在外漂泊的人易想家,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
头思故乡”、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的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思乡在古今诗歌中是个历久长新的话题。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三、学习新课:
(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习三划分全诗节奏,找出重读词语。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多媒体演示)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诗人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
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3、这首诗是以时间的变化、推移来组织全诗的,全诗共四节,对应的是四个人生阶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诗人为这四个人生阶段分别找了一个最能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那么,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
小时候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夫妻分离对妻子的思念;后来母子死别再也无法沟通的思念;现在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思念。这四节诗层层推进,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四)课堂互动
(学生针对以上问题,大胆发问,老师适当点拨)
(五)学生朗读诗歌,再次体会作者情感,并在教师的启发下,总结本课要点。(板书)
地点时间愁绪 情怀
小时侯 邮票 恋母
时空
长大后 船票 念妻 交织 感情 愁
坟墓 哭娘 后来 物化
台湾 现在 海峡 大陆
(六)延伸拓展,深化积累。
1、“乡愁”从古到今都困扰着羁旅他乡的游子们,因而也成为文学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
(学生背诵,肯定学生课外的学习和积累。)
2、在《乡愁》一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等,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说一、二句话
(老师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及时给予中肯评价)
(七)再次朗读课文,然后课堂小结。
1、全班再次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体会本诗形式美(结构美、音乐美、语言美)
3、堂小结:
同学们,人们常说:“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正因为如此,文学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发“乡愁”名作,那么作为学生的
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乡愁》。
(八)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
2、以爱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