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浣溪沙》看晏殊令词的感伤情绪(2)

2018-07-20晏殊

  一、由来――情志生平

  纵观晏殊一生,自幼孤苦力学,聪慧过人,七岁能文,以神童著称乡里。十四岁时,张知白安抚江南闻其事,“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1},从此荣登仕途,真宗天禧四年,三十岁的晏殊便已官拜翰林学士,深得皇帝宠信。仁宗朝又当过兵部侍郎、资政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知礼部贡举、参知政事、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等,位及人臣。

  晏殊一生久居要职,却没有足以彪炳史册的突出建树,未能像寇准、范仲淹等人那样有着显赫的政绩,但他热心于教育事业,而且能够知人善用、扶掖后进,在为国蓄才方面有其突出的贡献。晏殊在天圣五年罢枢密副使,以刑部侍郎知宋州时,把原本由私人出资兴办的应天府书院改为府学,并聘范仲淹掌教,晏殊的这一举动,为从地方到中央的大兴官学导夫先路,欧阳修称:“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宋史》本传说他“善知人”,在位期间,他提拔和培养了一批在政坛,特别是在文坛皆有建树的人才,薛砺若赞曰:“在政治上建树,虽无显著功绩,而能汲引贤俊,以成为北宋升平之治,其功亦甚伟。”例如比他小十六岁的欧阳修,就是他任翰林侍读学士知贡举时在礼部试中以第一名被录取的,此后在仕途上,晏殊对欧阳修一直提携有加。此外,范仲淹、韩琦、富弼、杨察等人也出自他门下,王安石、宋祁、张先等也受过他的提拔。

  这样的生平与磨砺,却不尚奢华,有着持身节俭的品格。据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晏元献公虽早富贵,而奉养极约。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燕饮,而盘馔皆不预办,客至旋营之。顷见苏丞相子容(颂)尝在公幕府,见每有佳客必留,但人设一空案一杯。既命酒,果实蔬茹渐至,亦必以歌乐相佐,谈笑杂出。数行之后,案上已粲然矣。稍阑即罢,遣歌乐曰:‘汝曹呈艺已遍,吾当呈艺。’乃具笔札,相与赋诗,率以为常。前辈风流,未之有比也。”虽然过着富贵闲雅的生活,但也是一位敏感多情之人,对生命、对世事有着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彰显出雍容儒雅的个性风采。对待人生,他不求“奢华”,重在体味,在圆满与不如意中思索着人生的价值和对生命的感悟,而且不拘泥于思索感悟过后所留下的那些苦恼与惆怅,常常是以圆融通达的态度将之化解,这样的个性与意趣,特别是作为位高权贵的一朝宰相,是少有所见的,更应为之欣喜与赞叹,而这种“犹有所思”的诗人气质更鲜明地体现在其创作意旨和具体作品当中。

  宋人曾季狸称:“晏元献小词为本朝之冠,然小诗亦有工者。如‘春寒欲尽复未尽,二十四番花信风’,‘遥想江南此时节,小梅黄熟子规啼’等类,亦有思致,不减唐人。”晏殊文章流传至今的有五十三篇,欧阳修称其“以文章为天下所宗”。著有诗文集《临川集》和《紫薇集》(今已散佚)。而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歌词创作上,有《珠玉词》存世,晏殊词是五代词向宋词过渡的重要一环,王灼《碧鸡漫志》谓晏殊词:“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杰,亦无其比。”欧阳修认为“晏公小词最佳,诗次之,文又次于诗”,可见大晏在文学,特别是小令创作方面的卓著成绩。

上一篇:论晏殊在词的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地位下一篇:晏殊《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