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岳阳楼记》教学设计(2)

2018-08-23岳阳楼记

三、指导学生自学。

  (一)读懂文句: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见“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二)思考:

  (1)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2)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3)本文的中心句(文眼)在哪里?

  (根据以上布置的思考题提问。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

  在答得完整,目的只在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便有的放矢地教学。)

四、 教师指导教学。

  (一)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课本上有注释的要求学生标注,没有的在原文标注)

  越明年—课本注解为“到了第二年”(即庆历五年),

  谪——封建社会官吏的降职或远调,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远方,如“发闾左適(同“谪”)戍渔阳九百人”。

  属——同“嘱”,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2)思考与讨论

  思考1: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简述重修背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概括重修盛况: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点名作记缘由:瞩予作文以记之

  思考2:哪个词点名滕子京的身份,哪些句子写出了他的政绩?

  明确 :谪守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课本上有注释的要求学生标注,没有的在原文标注)

  ①夫——本文中几个“夫”都念(观夫、若夫、嗟夫)前两个“夫”有指示作用,相当于“那”; “嗟夫”,感叹声,亦作“嗟乎”。

  ②然则——顺接连词。注意不要跟转折连词“然而”搞混。“然则”在这句中有承上连下的作用:(既然)洞庭湖是这样(气象万千),它北通巫峡,南到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吏和忧然失志的诗人大多会合在这里,那么他们看到这景色后产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变化而不同吗?

  ③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④得无异乎——“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但本句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诘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2)思考与讨论。

  思考1.这一段写的是什么景色?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

  明确:本段写在岳阳楼上眺望洞庭湖的美景。

  先从空间上写湖面的广阔浩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再从空间上表现景物的千变万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思考2: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

  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

  思考3、“前人之述备矣”怎样理解?与第一段哪里照应?

  明确:与“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照应。

  (补充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诗句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题岳阳楼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思考4、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明确:“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三)教读第3、4段,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①“则有……者矣”是一长定语句。“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痛的心情了。”“……就会产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齐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满了喜悦的心情了。”

  ②景——形声字,“日”形“京”声。“景”的本是“日光”。

  ③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④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

  ⑤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

  ⑥把——动词,持,握。“把”作介词是后起的用法(把门关上),或用在比较接近口语的诗词中(欲把西湖比西子)。

  ⑦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2)思考与讨论。

  思考1:朗读第三段,这段话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明确:“霪雨”,“阴风”,“浊浪”,“薄暮”,“虎啸”和“猿啼”, “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

  思考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这种写景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作者极力渲染“悲”的气氛。 因己而悲。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在写作上和诗词鉴赏上应用此法)

  (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在写作上和诗词鉴赏上应用此法)

  思考3:第4段的特与第3段有什么相同之处,请学生分析、体会。

  明确:第3、4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三段由“淫雨霏霏”天气状况下萧条凄凉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悲;四段由“春和景明”天气状况下明媚怡人的景色道出迁客骚人的“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喜;两段都是先写景,后抒情。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

  思考4: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上一篇:初中语文 《将进酒》教学优质设计下一篇:《老人与海》给予的启示小学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