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不一定要读余光中,要选自己喜欢的诗人(2)

2018-07-21余光中

  古典文学中

  有着丰富的营养

  “当代年轻人喜欢写夕阳的诗歌,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较多。”余光中在讲座中提到了年青一代进行诗歌创作时的一种现象。针对这种现象,他同时也发出隐隐担忧:时下年轻人读古典文学的比较少,有的也只是泛泛地读,很少做到精读和消化吸收。

  结合自身的创作经历,余光中表示,古典文学的力量远比现代人想象的强大,对他来说,诗经以来的古典文学是他创作风格的“大传统”,而五四以来的 现代文学是他创作风格的“小传统”,渊源流传的古典文学,强有力的西方文学支流,五四以来现代文学的冲击,都对他的创作产生巨大影响。

  正是对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不同文学营养的吸收,让余光中掌握了自己独创的“白以为常,文以为变”八字文体技巧,他表示“文言文可以成为白话的润滑剂,当写文章需要高潮,需要诉诸权威,或者需要铿锵,需要对仗的时候,就需要用文言文来丰富笔下,来帮忙了。”

  余光中提倡在写作文体上一定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用文体和钞票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文体和钞票完全是两码事儿,钞票大家都在用,而且越用越脏,但文体应该是自己独家经营的,千百年后依然保持新鲜,这才是大丈夫应该做的事情。”

  “古典文学中有着丰富的营养”在余光中的讲话中,这句话的频次最高,他告诉学子们,古人的诗歌其实是写得非常巧妙的,只是古人不会用现代人的写作技巧来进行分析,其实很多现代诗的技巧在古诗里面都能找到痕迹。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他引用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诗人在期待未来与妻子相聚的场景, 在未来回忆今日,那今日就又变成过去,这种时间的转换并不比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来的简单,但古人在并不知道任何现代写作手法的情况下,就可以写出这样美妙的 诗歌,因此写诗歌不但要看表面的字句,还要把握背后的美学,那需要相当的心得。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的热情很让余光中感动。

  “同学们,不好意思,这真的是最后一个问题了。”主持人舒羽告诉大家。

  这时学生们“骚动”起来,有的学生开始双手合十地向主持人作揖,希望争取到最后一个名额,本来说好要点边上的同学的,点了左边,右边的不同意,点了后面的,前面的同学也不答应,最后有的同学hold不住了,径自跑上讲台,跑到余光中身边,希望得到这个提问机会。

  “余爷爷,我也喜欢写诗,但是我觉得押韵是个头疼的事情,你觉得写诗必须要押韵吗?”“我想知道怎样写出地域特色的诗歌……”“您当初写乡愁的时候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写的?”对于同学们各种各样的问题,余先生都耐心地予以解答。

上一篇:余光中《日不落家》赏读下一篇:余光中谈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