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余秋雨历史文化题材散文中的人文关怀(2)

2018-07-20余秋雨

  一

  “人文”意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关怀是作家将人生、社会、艺术现象当做人类文化进程的一部分,注意于它们自身历史文化的递变,表现出对积淀在现象中的历史文化质的追索。“文学不只是给人提供某种想象性的愉悦,而是在这种想象的活动中反思、重建着人类的精神文化。”已经是文学创作与欣赏中的共同认识。余秋雨以现代人文精神为参照系,观照历史事件、历史景观和历史文化风韵,或进行历史文化题材的自我内省,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主体关注意识和新的创作趋向,使历史文化题材得到丰富和深入的拓展。在历史文化题材的人文关怀中,探寻中华民族生存的精神本源,以史为鉴,启迪后人,引发对主体的深切关注是一个重要方面。作者在他的散文《都江堰》中这样写道: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但是,人类总是缺乏自信,进进退退,走走停停,不断自我耗损,又不断地为耗损而再耗损。结果,仅仅多了一点自信的李冰,倒成了人们心中的神。……李冰这样的人,是应该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纪念一下的,造个二王庙,也合民众心意。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界也就会变得通情达理、平适可亲。中国宗教颇多世俗气息,因此,世俗人情也会染上宗教的光斑。一来二去,都江堰倒成了连接两界的桥墩。我到边远地区看傩戏,对许多内容不感兴趣,特别使我愉快的是,傩戏中的水神河伯,换成了灌县李冰。傩戏中的水神李冰比二王庙中的李冰活跃得多,民众围着他狂舞呐喊,祈求有无数个都江堰带来全国的风调雨顺,水土滋润。傩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

  人类特有的禀赋之一是能意识到自己的过去,想想自己的先辈,体会现在,设计未来。人除了生长在自然生态环境中,还在人类特有的文化环境中繁育自我的心智和灵魂,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在接受教育和成长的同时,也认同着一种称做“根”的人文生态。人类精神溯源的本性在散文中抒放出情真意切的对历史文化的或褒或贬,抑或继承或弃除的强烈渴望。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随着物质文明的发达和国际交流的日益丰富,随着工业文明和科技进步,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速。旧城改造、城市拆迁、文物保护,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有的有规划,有的好像无规划,拆了建,建了拆,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豆腐渣工程,利了一人,害了众人,利了一代,害了百代的工程屡见不鲜,什么样的工程,什么样的形象,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精神能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给出了明确而精准的答案。这足以证明他的散文的历史文化意味和极大的历史文化责任感,更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一面,送给那些也想为民造福、为民办实事,但,往往事与愿违,把事情办到极端的人。以史为鉴,办百事而无一害,急功近利者,必将遗臭万年!这是忠告,也是启示,更是作者对世人、对历史文化的最亲切的人文关怀。

上一篇:试论余秋雨散文表现的人文精神下一篇:试析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