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余秋雨散文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3)

2018-07-21余秋雨

  (二)、从游历的经历看文明的主题和知感结合的风格:大处着眼文化,细处点评人性。

  贯穿余秋雨散文的主题是:对文明的召唤和呼喊。他在《文明的碎片》中写道:“至少有一个最原始的主题,什么是蒙昧和野蛮,什么是它们的对手——文明!每一次搏斗,文明都未必战胜,因此,我们要远远近近地为它呼喊几声。”文化在余秋雨的散文中分量如此之重,以至于你几乎在每一篇中都能感觉到文明的存在与呼喊。余秋雨散文的主题和题材立足于故事和景物的统一,他并没有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而是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在大处对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广,从细处对人格的思考更加深邃。

  (三)、些许的不足:难以寻求的平衡

  当然,作为一个尝试创新的过程,余秋雨的散文也有不足之处。他的散文中对文化人格研究,是从对个体人格的考察到对整体人格的把握;从历史上的文化人格的源流,考察到现实中的文化人格的现状考察,作理论概括和理论表达,从而不断地得到升华和深化。但他习惯于的整体性评判的思维模式,往往从大处进行粗线条的构画,忽略了个性差异的一面,有一概而论之嫌。同样,余秋雨散文中那些略显突兀的语句和断然的结论可能基于同样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甚至表现在余秋雨对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重新阐释上。他的处理总是把背景和故事删减得非常简单和纯粹,纯粹得可以无所阻碍地表达他强烈的抒情意向,这种单纯的造型拥有了一种文化征服的力量;但这也可能会造成一种过于造型化简单化的文体风格。如描写苏东坡在黄州的处境时,他的处境和和心情其实可能复杂得多,但只将其简化为一个“突围”的姿态。后来他反思自己散文的缺陷,以为思维模式方面离不开文化群体思维的常规性是其中之一。当在对其写作动机和散文思想内涵的剖析时发现,与这种造型化的处理互为表里的是他的散文往往把文化形象理想化,往往借一个细小的机会来烘托文化的庄严和繁

上一篇:余秋雨散文特点解析下一篇:余秋雨《历史的母本》练习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