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3)

2021-01-30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4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 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面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故患有所不辟也

  B.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 乡为身死而不受

  D. 是亦不可已乎?

  2、下面句子翻译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A. 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译文:这也不是可以的吗?这就叫做失去了他的天良。

  B.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译文: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C. 乡为身死而不受。译文: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 贤者能勿丧耳。译文:(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

  3、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排比和对偶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富于文采和气势。

  参考答案:

  1、D

  2、A

  3、A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5

  【甲】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不食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所恶有甚于死者。

  (3)黔敖为食于路 (4)其谢也,可食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小题3:【甲】文阐述了一个什么观点?孟子是怎样提出这个观点?【乙】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小题4:两篇文章都谈到的一个共同话题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小题1:通“避”躲避 厌恶 喂养(给吃,给……吃) 道歉

  小题2:由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

  我就是因为不愿吃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得这个地步

  小题3:甲文阐述了舍生取义的观点;(1分) 以鱼和熊掌设喻来引出这个观点;(1分) 贫者不食嗟来之食。(2分)

  小题4:人不能丧失自己的本心,人要有骨气(要舍生取义)。(2分) 甲文中列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就是“失其本心”的事例,阐述了人不能丧失自己的本心,人要有骨气(要舍生取义)的道理(1分)乙文中贫者即使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也表明了人不能丧失自己的本心,人要有骨气(要舍生取义)的道理。 意对即可。(1分)

试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辟”的通假。“食”的通假。重点识记两个字的'含义,常常考到。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1句中的“是故”“于”的意思。2句中“惟”“以至于”的翻译。

  小题3:阅读两文,甲文提出的是“舍生取义”的观点。以“鱼和熊掌”设喻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乙文,的题目就是论述的中心。

  小题4:仔细阅读,找出二者的共同点,“不失本心”舍生取义是本心,宁可饿死,不食嗟来之食,也是本心。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6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肾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B.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必以分人

  C.所欲有甚于生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谓为信然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在这篇文章中,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提出的?(2分)

  小题4:古今中外有许多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试举出一位,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事迹。(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①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②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这种本性,(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4分)

  小题3:舍生而取义;用“舍鱼而取熊掌”作比喻提出的。(答成用“鱼”和“熊掌”作比喻提出的也可得分)(2分)

  小题4:文天祥宁死不降元。 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2分)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加点字意思的能力。A项中的两个“而”都为“连词、表转折”的意思。

  小题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3: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观点是怎么提出来的。根据文章的开头来分析即可。

  小题4: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列举的英雄人物以及事迹只要与舍生取义有关即可。

上一篇:《赤壁赋》教学反思(精选6篇)下一篇:滕王阁序读后感(通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