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3)

2021-05-28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6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对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B.所欲有甚(非常)于生者C.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2、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A.得之则生 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B.舍生而取义 任重而道远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D.二者不可得兼 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3、指出翻译有误的一项( )A.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你给你吃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D.贤者能勿丧耳:(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4、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辟。

参考答案:

  1、B

  2、C

  3、B

  4、C

  解析试题分析:

  1、B.所欲有甚(超过)于生者。

  2、A、代词 助词。B、表并列 表顺承。C、两个都是“做”的意思。D、代词 无意义。经分析,应该选C项。

  3、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4、C.第二段主要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这一观点。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7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 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面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故患有所不辟也

  B.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 乡为身死而不受

  D. 是亦不可已乎?

  2、下面句子翻译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A. 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译文:这也不是可以的吗?这就叫做失去了他的天良。

  B.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译文: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C. 乡为身死而不受。译文: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 贤者能勿丧耳。译文:(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

  3、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排比和对偶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富于文采和气势。

  参考答案:

  1、D

  2、A

  3、A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8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PJ,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官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本文出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 __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一箪食( ) (2)一豆羹( ) (3)蹴( ) (4)不屑( )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1)乡为身死而不受: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故患有所不辟也:

  4.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因得遍观群书。

  6.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文:

  7.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出古诗词中有关“舍生取义”的诗句并写明作者。(至少两句)

  9.写出有关“义”字的成语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孟子告子上》孟子战国儒《得到 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1) dān (2)gēng (3)cù (4)xiè

  3.(1)“乡”通 “向”,从前。 (2)“与”通“欤”,语气词,无义。“得” 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3)“辩”通“辨”,辨别。 (4)“辟”通“避”,躲避。

  4.B

  5.B C

  6.(1)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 选取正义了。

  (2)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7.(1)“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2)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夏明翰)

  9.义不容辞;义愤填膺;义无反顾;义正词严。

上一篇:《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合集15篇下一篇:《鱼我所欲也》阅读附答案